让群众过上更好的日子

2024-03-11 14:56 来源:人民网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一项长期工作。

  “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日前,政府工作报告在介绍今年政府工作任务时,明确提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履行好保基本、兜底线职责,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聚焦群众关切,精准施策、综合发力,方能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过去一年,民生保障的成色十足。城镇新增就业1244万人;居民消费价格上涨0.2%;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缩小;提高“一老一小”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标准,6600多万纳税人受益;加强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和保障性住房供给,惠及上千万家庭……一系列想人民之所想、行人民之所嘱的举措,把发展成果转化为了老百姓的生活品质。在多重困难挑战交织叠加背景下,着力抓好民生保障、推进社会事业发展,取得的成绩难能可贵、殊为不易。

  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重点工作务必清晰。就业事关千家万户的生计,是最基本的民生。今年,突出就业优先导向,多措并举稳就业促增长,依旧是重要方面。特别是要加大促就业专项政策力度,加强对就业容量大的行业企业支持,强化促进青年就业政策举措。不断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使人人都有通过勤奋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托举起群众稳稳的幸福。

  社会保障体系是人民生活的安全网和社会运行的稳定器。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社会保障和服务。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月最低标准提高20元,继续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多渠道增加托育服务供给,加大农村养老服务补短板力度……从实际出发,从短板着手,从需求入手,切实把民生兜底保障安全网织密扎牢,让保障更加精准、更有温度,现代化建设成果就能更多更公平惠及广大群众。

  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每一项任务都需要抓好,每一个清单都需要抓实。比如,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促进医保、医疗、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落实和完善异地就医结算,推动检查检验结果互认,扩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慢性病、常见病用药种类;又如,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深化全民阅读活动,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提高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服务水平;再如,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增强应急处置能力,强化社会治安整体防控。孩子的抚养教育,年轻人的就业成才,老年人的就医养老,是大家共同关心的事,必须共同努力,把这些事办好。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群众在哪方面感觉不幸福、不快乐、不满意,就要在哪方面下功夫,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新的征程上,持续在补短板、强弱项、堵漏洞上下功夫,实实在在办好惠民利民实事,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会更足、幸福感会更可持续、安全感会更有保障。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武晓娟)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让群众过上更好的日子

2024年03月11日 14:56   来源:人民网   北 岸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一项长期工作。

  “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日前,政府工作报告在介绍今年政府工作任务时,明确提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履行好保基本、兜底线职责,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聚焦群众关切,精准施策、综合发力,方能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过去一年,民生保障的成色十足。城镇新增就业1244万人;居民消费价格上涨0.2%;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缩小;提高“一老一小”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标准,6600多万纳税人受益;加强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和保障性住房供给,惠及上千万家庭……一系列想人民之所想、行人民之所嘱的举措,把发展成果转化为了老百姓的生活品质。在多重困难挑战交织叠加背景下,着力抓好民生保障、推进社会事业发展,取得的成绩难能可贵、殊为不易。

  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重点工作务必清晰。就业事关千家万户的生计,是最基本的民生。今年,突出就业优先导向,多措并举稳就业促增长,依旧是重要方面。特别是要加大促就业专项政策力度,加强对就业容量大的行业企业支持,强化促进青年就业政策举措。不断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使人人都有通过勤奋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托举起群众稳稳的幸福。

  社会保障体系是人民生活的安全网和社会运行的稳定器。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社会保障和服务。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月最低标准提高20元,继续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多渠道增加托育服务供给,加大农村养老服务补短板力度……从实际出发,从短板着手,从需求入手,切实把民生兜底保障安全网织密扎牢,让保障更加精准、更有温度,现代化建设成果就能更多更公平惠及广大群众。

  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每一项任务都需要抓好,每一个清单都需要抓实。比如,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促进医保、医疗、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落实和完善异地就医结算,推动检查检验结果互认,扩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慢性病、常见病用药种类;又如,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深化全民阅读活动,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提高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服务水平;再如,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增强应急处置能力,强化社会治安整体防控。孩子的抚养教育,年轻人的就业成才,老年人的就医养老,是大家共同关心的事,必须共同努力,把这些事办好。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群众在哪方面感觉不幸福、不快乐、不满意,就要在哪方面下功夫,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新的征程上,持续在补短板、强弱项、堵漏洞上下功夫,实实在在办好惠民利民实事,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会更足、幸福感会更可持续、安全感会更有保障。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