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育不是高科技教育” 做好科学教育要打开思路

2024年03月11日 07:37   来源:羊城晚报   蒋理

  据央视新闻,3月10日上午,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第三场“委员通道”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全国政协委员、上海科技馆馆长倪闽景接受采访时介绍,全球的科学教育正朝着为创新而学转向,创新来自多样的大脑和行动,打一场篮球、练一次合唱、做做家务、参加科创比赛,都在塑造孩子多样的大脑,增强心力,减少心理问题的产生,都在为塑造创新人才增加可能性。倪闽景表示,科学教育不是高科技教育,万物皆可研究,哪怕是农村地区也充满了科普的资源,每一块泥土、每一朵鲜花、每一片晴朗夜空都是我们科学探索的好机会。

  在“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的加法,去年5月,教育部等十八部门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要求中小学重视加强科学教育,一体化推进教育、科技、人才高质量发展。但是,不少学校对科学教育的理解,还停留在科学知识教育上,存在把科学教育等同于高科技教育的问题。而按照这一科学教育的思路,不要说农村地区学校,就是很多城市地区学校,都缺科学教育资源,没有懂高科技的科学教育教师,没有让学生接触高科技的科学实验室,以及校外的科技馆资源。这显然阻碍了科学教育的开展。

  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当然需要加强科学教育师资建设、科学实验室建设,但是,更要转变开展科学教育的思路。科学教育更重要的是激发科学兴趣,培养科学素质与探究精神。以此为出发点开展中小学科学教育,就会发现,不同地区的学校,都可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索,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

  比如,近年来很多中小学在推进项目式教学改革,对于这一教学改革,不少人认为,这只适合城市学校、学生,在农村学校开展项目式教学,没有资源。这就是对项目式教学的误解,城市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某一课题的研究,农村学校也照样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项目式学习,如在学种植、养殖的同时,观察、记录、分析植物、动物的生长,或者结合乡土教育,组织学生开展针对乡村留守儿童、风俗人情的社会调查,等等。

  当前,我国中小学开展科学教育,受两大因素影响。一是学校办学存在应试化、功利化倾向,部分学校不重视与升学无关的科学教育。科学教育需要学生参与、体验科研活动,而最基础的科研活动,是做科学实验,但由于高考不考实验,因此,一些学校将学生“做实验”变为“讲实验”,只要求学生记住实验步骤、实验器材与实验现象、实验结果,这仍是对学生进行知识教育、灌输,而不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观察,进行探究式学习。

  原因是,学校担心学生做实验耗费时间,同时担心做实验会出现一些安全事故,不做实验,不但节约对实验建设的投入,也不影响学生考试。对待验证性实验的态度都是如此,就别提鼓励、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进行自主探索了。

  二是局限于单一学科知识教学,缺乏多学科交叉的意识和行动。科学教育并不只是科学教师的教学任务,而应该在所有学科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当前很多创新都源自交叉学科。科学教育也不只是知识教育,对学生进行劳育、美育、体育,也可促进学生的科学教育。我国高校在综合素质评价面试考察中,会给学生出一些与生活紧密相关的题目,诸如为何在加油站不能打手机,为何不能把一整只生鸡蛋放进微波炉,制作松花蛋的化学原理是什么等,这就是和生活相关的科学教育。

  笔者曾到一所中学调研,了解到该校的化学课,就组织学生做一系列与生活相关的“生活实验”,包括让学生做酸奶、做肥皂、制精油等,这让学生对实验充满兴趣,也通过实验学习科学知识、运用科学知识。而进行这样的科学实验设计,所有学校都有相应的资源,可就地取材。

  或有人认为,在当前人工智能时代,要进行科学教育,就应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而其实,应对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挑战,教育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倪闽景委员在“委员通道”中表示,拔尖创新人才有三个共同的特质,第一很自主,有行动力;第二对某个领域特别有兴趣,很专注;第三特别有韧性,能坚持。显然,开展科学教育,需要学校打开思路,以“自主”“兴趣”“素养”为核心,设计科学教育内容,创新科学教育方式。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

“科学教育不是高科技教育” 做好科学教育要打开思路

2024-03-11 07:37 来源:羊城晚报 蒋理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