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乔瑞庆认为,当前有效需求不足问题仍较突出,而政府投资具有“四两拨千斤”的撬动作用,能够有效带动全社会投资。发挥好政府投资的带动放大效应,充分激发社会投资活力,将进一步释放内需潜力,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
投资是发展风向标,也是增长助推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发挥好政府投资的带动放大效应,重点支持科技创新、新型基础设施、节能减排降碳,加强民生等经济社会薄弱领域补短板,推进防洪排涝抗灾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各类生产设备、服务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加快实施“十四五”规划重大工程项目。
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投资是连接供给与需求两端的关键变量。扩大有效投资,短期内能创造有效需求,中长期能改善供给质量,是着力扩大国内需求的有效途径,也是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撑。数据显示,2023年,资本形成总额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8.9%,拉动GDP增长1.5个百分点。
当前有效需求不足问题仍较突出,而政府投资具有“四两拨千斤”的撬动作用,能够有效带动全社会投资。以专项债券为例,2023年发行的专项债券中,用作项目资本金的超过3000亿元,预计拉动社会投资超万亿元,放大效应十分显著。
再看主要投向,科技创新、新型基础设施、节能减排降碳等领域的投资,潜在建设需求巨大、投入周期长,现有资金渠道难以充分满足要求,亟需加大支持力度。特别是科技创新领域,政府投资大有可为。国际经验显示,在经济发展水平从中高收入迈向高收入阶段时,投资增长动力将从要素依赖型转向创新驱动型。这正是我们需要抢抓的机遇期,发挥重大项目的牵引和政府投资的撬动作用,从而不断拓展有效投资新空间。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推动形成消费投资良性循环
积极扩大有效益的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