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投资要“四两拨千斤”

2024年03月09日 10: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乔瑞庆认为,当前有效需求不足问题仍较突出,而政府投资具有“四两拨千斤”的撬动作用,能够有效带动全社会投资。发挥好政府投资的带动放大效应,充分激发社会投资活力,将进一步释放内需潜力,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

  投资是发展风向标,也是增长助推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发挥好政府投资的带动放大效应,重点支持科技创新、新型基础设施、节能减排降碳,加强民生等经济社会薄弱领域补短板,推进防洪排涝抗灾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各类生产设备、服务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加快实施“十四五”规划重大工程项目。

  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投资是连接供给与需求两端的关键变量。扩大有效投资,短期内能创造有效需求,中长期能改善供给质量,是着力扩大国内需求的有效途径,也是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撑。数据显示,2023年,资本形成总额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8.9%,拉动GDP增长1.5个百分点。

  当前有效需求不足问题仍较突出,而政府投资具有“四两拨千斤”的撬动作用,能够有效带动全社会投资。以专项债券为例,2023年发行的专项债券中,用作项目资本金的超过3000亿元,预计拉动社会投资超万亿元,放大效应十分显著。

  再看主要投向,科技创新、新型基础设施、节能减排降碳等领域的投资,潜在建设需求巨大、投入周期长,现有资金渠道难以充分满足要求,亟需加大支持力度。特别是科技创新领域,政府投资大有可为。国际经验显示,在经济发展水平从中高收入迈向高收入阶段时,投资增长动力将从要素依赖型转向创新驱动型。这正是我们需要抢抓的机遇期,发挥重大项目的牵引和政府投资的撬动作用,从而不断拓展有效投资新空间。

  可以看到,今年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9万亿元,新增发行超长期国债1万亿元,去年增发国债中的大部分也在今年使用,政府投资规模较去年明显增加。这些实打实的政府支出,将带动和扩大社会有效投资,更好地支持重点领域锻长板、补短板,激活经济发展动能,促进高质量发展和经济转型升级。

  此外,占全部投资50%以上的民间投资,是增强投资活力、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力量。因而,在用好政府投资资金的同时,还要发挥好政府投资的带动放大效应,撬动社会资金投入。这就需要深化重点领域改革,落实和完善支持政策,实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鼓励民间资本参与重大项目建设。同时,还要进一步拆除各种藩篱,在更多领域让民间投资进得来、能发展、有作为。

  值得注意的是,政府投资项目直接关系公共利益,不能“一投了之”,必须强化监管、确保工程质量。要加强对政府投资资金的预算约束,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严肃财经纪律,强化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坚决防止财政资金“跑冒滴漏”,确保“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发挥好政府投资的带动放大效应,充分激发社会投资活力,将进一步释放内需潜力,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 乔瑞庆)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推动形成消费投资良性循环

     积极扩大有效益的投资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

政府投资要“四两拨千斤”

2024-03-09 10: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