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评论员子房先生认为,广袤田野上,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一个个生动场景汇成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壮阔画卷。正确的战略需要正确的战术来落实和执行,锚定目标、真抓实干,农业强国建设未来可期。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去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不懈夯实农业基础,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要求“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循序渐进、久久为功,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
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2023年,我们扎实推进“三农”各项工作,克服了较为严重的自然灾害等多重不利影响,粮食产量再创历史新高,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为推动经济回升向好、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因地制宜选择富民产业是重要的方面。目前,各地乡村产业都有了一定基础,有些地方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势头很红火。以国人熟知的沙县小吃为例。从起步阶段的“小作坊、夫妻店”式的低端粗放经营,到新时代“品牌化、连锁化、规模化、信息化”的集约发展,福建省三明市多年来坚持把沙县小吃当作大产业来做,把小吃当作富民强县的重要工作来抓,让沙县小吃实现了从跳出“农门”到走出“国门”的华丽逆袭。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相关文章:以数字建设激活乡村发展新动能
乡村振兴进入一个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