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产业带动就业 优化就业市场结构

2024年02月03日 07: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也是经济社会发展最基本的支撑。只要持续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着力推进产业带动就业,主动适应产业升级方向,不断优化劳动力供需结构,我们就能继续保持就业稳定态势,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近日发布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244万人,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基本稳定、持续好转,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规模继续增加,脱贫人口务工规模达到3397万人。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也是经济社会发展最基本的支撑。我国高度重视就业工作,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千方百计稳就业。2020年以来,在经济运行不确定因素增多的情况下,我国依然每年新增城镇就业人数1100万以上。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到2022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分别是1186万、1269万和1206万。应当说,稳就业为稳增长贡献了积极力量。

  不过还要看到,当前就业总量压力仍然较大,“招工难”“就业难”并存的结构性就业矛盾依旧突出。供给方面,我国劳动力供给总量保持在高位。2024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179万人,同比增加21万人。这个数字,再加上往届没有就业的普通高校毕业生,以及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劳动力供给总量仍然很大。需求方面,效率优先背景下的产业升级让企业更注重采用新技术,以节约劳动力成本。尤其是数字化和智能化的广泛渗透,对劳动力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果从宏观经济健康运行的视角看,以上两个方面其实都不是问题,反而是经济发展的优势。劳动力供给充裕,说明我国在不断提高人口素质的同时,继续保持着人力资源总量优势。产业升级和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则说明经济结构在朝着更优、更好的方向调整,经济发展质量在不断提升。

  不过具体到就业市场,劳动力供给总量大和产业升级持续进行,也使得劳动力就业面临着供需结构不平衡的问题。一般来说,劳动力素质提升和技术变革并不同步,前者往往滞后于后者。而随着技术变革进程加快,就业市场结构不平衡现象愈发明显。所以,解决当下就业难题,关键就在于优化就业市场结构。

  为此,要着力推进产业带动就业,紧盯劳动者素质提升,紧扣不同产业的劳动力需求,抓好职业技能培训,充分调动高校、企业、社会培训机构的积极性,构建职业技能培训的多元供给方式,缩短劳动力素质提升和技术变革之间的时滞,让更多劳动者尽快适应产业升级需求。同时,要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通过提供多种岗位来切实吸纳更多劳动力,让不同技能的劳动者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舞台。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任何生产要素发挥作用,都需要借助人这一载体。解决就业,就是要提供人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平台,激励人参与劳动、创造财富。只要持续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着力推进产业带动就业,主动适应产业升级方向,不断优化劳动力供需结构,我们就能继续保持就业稳定态势,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 乔瑞庆)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筑牢就业之基 点亮万家灯火

     更加突出就业优先导向

(责任编辑:邓浩)

精彩图片

推进产业带动就业 优化就业市场结构

2024-02-03 07: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