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式”成风潮展现文化自信的魅力

2024-02-02 07:30 来源:燕赵晚报

  2024年,“新中式”成为第一轮火出圈的流行趋势。将传统与现代元素结合的“新中式”风格,正在向大众流行演变。美妆、穿搭、食养和家居领域纷纷添加中式元素,受到不少消费者青睐。某电商平台数据显示,近2个月“新中式”搜索量同比增长超200%。消费端需求的增长也给上游供应端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不少相关企业的订单量大涨。看到了市场潜力的商家们,也开始陆续开发出更丰富的产品,供需形成良性互动。(1月31日 央视财经)

  新年第一波火出圈的产品,跟“新中式”有关,这虽在意料之外,却也在情理之中。所谓“新中式”,就是“中国传统风格文化在新时代的全新诠释,在对传统文化掌握的前提之下实现的当代设计”。目前来看,走红的不只是“新中式”服装,其还不断向美妆、穿搭、食养和家居等领域持续蔓延。目前的现实是,但凡跟“中国元素”“传统因子”相关的商品,在这个春节前夕,都有着极高的关注度。某电商平台的数据更是显示,近2个月“新中式”搜索量同比增长超200%。这样的数据,就是最为生动的证明。“新中式”成风潮,背后带来何种现实启示呢?

  这展现出中华文化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过去这一年,很多将传统与现代元素结合的“新中式”商品成新晋网红,如某某咖啡推出的“碧螺知春拿铁”、与贵州茅台联名的“酱香拿铁”等;再如新中式宋锦外套拜年服,穿着汉服去拜年,拜年斜挎“小龙包”等。中华文化从来都不是固步自封的,而是与时俱进的,其不断地吸收新鲜元素、不断地跟随时代潮流、不断地发展变化,而这,正是中华文化具备开放胸怀、展现包容属性的写照。“新中式”的走红,一个“新”字背后,展现的就是中华文化的包容性。而这,正是“新中式”能走红的流量密码之一。

  这体现出中华文化守正创新的发展伦理。当然,并非所有的“新中式”都会走红,这背后还必须符合现代的审美需求。如今,这似乎已经形成了一门独特的学问,在小红书平台上,截至目前,“新中式穿搭”相关笔记已达210余万篇,热度最高的一篇获赞13.8万次;在淘宝平台上,“新中式宋锦外套”跻身1月24日热搜榜前列,热度达444.8万……走红的产品,无一例外地展现出极大的创新性。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是“守正”,发展为“新中式”的各类商品,则是“创新”,当中华文化与创新相结合,就像是插上了腾飞的翅膀,这也是中华文化不断发展的基本伦理。

  这折射出中华文化自信自强的深刻内涵。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很多人都觉得西方的才是最好的,西方的月亮更圆,所以中式婚礼会被人认为是老土,“中式穿着”会被人所“瞧不起”,但近年来,很多中式婚礼、中式服装大放异彩,这背后所展现的,除了审美回归正轨之外,还有文化自信魅力的发挥。中国的就是世界的,中国的就是最好的,这早已成为许多年轻人的坚定信仰,当“新中式”成为一种新的时髦与时尚之时,便也足以证明,如今文化自信自强的高度,达到了一个历史的新高度。

  血脉觉醒之后,产业发展也要迎头赶上。“新中式”成风潮,展现出文化自信的独特魅力,而接下来需要做的,则是将相关产业做大做强,推动形成一些优势品牌、龙头企业,让文化自信的魅力得到更大程度的彰显。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邓浩)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新中式”成风潮展现文化自信的魅力

2024年02月02日 07:30   来源:燕赵晚报   龙敏飞

  2024年,“新中式”成为第一轮火出圈的流行趋势。将传统与现代元素结合的“新中式”风格,正在向大众流行演变。美妆、穿搭、食养和家居领域纷纷添加中式元素,受到不少消费者青睐。某电商平台数据显示,近2个月“新中式”搜索量同比增长超200%。消费端需求的增长也给上游供应端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不少相关企业的订单量大涨。看到了市场潜力的商家们,也开始陆续开发出更丰富的产品,供需形成良性互动。(1月31日 央视财经)

  新年第一波火出圈的产品,跟“新中式”有关,这虽在意料之外,却也在情理之中。所谓“新中式”,就是“中国传统风格文化在新时代的全新诠释,在对传统文化掌握的前提之下实现的当代设计”。目前来看,走红的不只是“新中式”服装,其还不断向美妆、穿搭、食养和家居等领域持续蔓延。目前的现实是,但凡跟“中国元素”“传统因子”相关的商品,在这个春节前夕,都有着极高的关注度。某电商平台的数据更是显示,近2个月“新中式”搜索量同比增长超200%。这样的数据,就是最为生动的证明。“新中式”成风潮,背后带来何种现实启示呢?

  这展现出中华文化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过去这一年,很多将传统与现代元素结合的“新中式”商品成新晋网红,如某某咖啡推出的“碧螺知春拿铁”、与贵州茅台联名的“酱香拿铁”等;再如新中式宋锦外套拜年服,穿着汉服去拜年,拜年斜挎“小龙包”等。中华文化从来都不是固步自封的,而是与时俱进的,其不断地吸收新鲜元素、不断地跟随时代潮流、不断地发展变化,而这,正是中华文化具备开放胸怀、展现包容属性的写照。“新中式”的走红,一个“新”字背后,展现的就是中华文化的包容性。而这,正是“新中式”能走红的流量密码之一。

  这体现出中华文化守正创新的发展伦理。当然,并非所有的“新中式”都会走红,这背后还必须符合现代的审美需求。如今,这似乎已经形成了一门独特的学问,在小红书平台上,截至目前,“新中式穿搭”相关笔记已达210余万篇,热度最高的一篇获赞13.8万次;在淘宝平台上,“新中式宋锦外套”跻身1月24日热搜榜前列,热度达444.8万……走红的产品,无一例外地展现出极大的创新性。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是“守正”,发展为“新中式”的各类商品,则是“创新”,当中华文化与创新相结合,就像是插上了腾飞的翅膀,这也是中华文化不断发展的基本伦理。

  这折射出中华文化自信自强的深刻内涵。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很多人都觉得西方的才是最好的,西方的月亮更圆,所以中式婚礼会被人认为是老土,“中式穿着”会被人所“瞧不起”,但近年来,很多中式婚礼、中式服装大放异彩,这背后所展现的,除了审美回归正轨之外,还有文化自信魅力的发挥。中国的就是世界的,中国的就是最好的,这早已成为许多年轻人的坚定信仰,当“新中式”成为一种新的时髦与时尚之时,便也足以证明,如今文化自信自强的高度,达到了一个历史的新高度。

  血脉觉醒之后,产业发展也要迎头赶上。“新中式”成风潮,展现出文化自信的独特魅力,而接下来需要做的,则是将相关产业做大做强,推动形成一些优势品牌、龙头企业,让文化自信的魅力得到更大程度的彰显。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