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日前从工业和信息化部获悉:2023年,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6%,较2022年提升1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0%,我国制造业总体规模连续14年保持全球第一。(1月22日《人民日报》)
过去一年,全球经济复苏缓慢,制造业遭遇多重挑战。中国制造的这份最新“榜单”给出了强势回应:工业生产企稳加快;重点行业生产整体向好,十大重点行业平均增速超5%;电气机械器材、汽车等行业生产实现两位数增长,钢铁、有色、石化等传统行业复苏加快,电子行业全年增长3.4%……我国制造业主打一个“稳”,以“大块头”托举起大国经济。
新年伊始,C919京沪航“飞起来”,国产大型邮轮出海远航,操作系统、关键软件等领域实现新突破。如今,我国制造业发展优势显著,已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吸纳就业的重要渠道、创造税收的重要来源和开展国际贸易的重要领域。然而,传统制造业“大而不强”“全而不精”问题仍然突出,巩固提升竞争优势面临着较大挑战。要改变低端供给过剩和高端供给不足并存的局面,补齐创新能力不强、产业基础不牢的短板弱项,打破资源约束趋紧、要素成本上升的瓶颈——着眼未来,为加快实现中国制造“由大变强”,尤须闯关夺隘、步步加力。
关键在“新”。2023年,“新三样”产品出口额首次破万亿元,写下制造业向“新”而行浓墨重彩的一笔。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科技创新放在扎实做好经济工作的首位,并以此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逻辑起点,强调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断完善创新体系,使创新动能不断迸发,制造业就能加快实现由大到强。要向“智”蝶变——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制造业“智改数转网联”。要逐“绿”向“新”——着力实施绿色制造推进工程,促进工业节能降碳,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培育绿色增长新动能按下“快进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