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响中国·人民至上@中国式现代化】共建共享 有福之州造福于民

2024-01-22 09: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城,所以盛民也。一个城市的发展,既要守护“城市之魂”,传承历史文脉,又要与时俱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构建宜居宜业幸福家园。在福建省福州市,有这样一个地方——一个小社区服务着大社会,打造了家门口的“幸福闭环”,让人们于细微处感受着城市的温度;一个历史文化街区在保护中“活化”利用,成为“城市会客厅”,展现着城市的厚度与魅力。

  2023年12月13日,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东街街道军门社区长者食堂里,老人们正在排队打饭。(中国经济网记者 武晓娟/摄)

  畅通诉求 将小事办好

  社区很小,却连着千家万户,承载着居民的日常生活。作为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社区是党和政府走进群众、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打扫卫生、疏通水管堵塞、安装充电桩等日常小事,哪件处理不好,都容易引起大的矛盾纠纷。这个时候,如何让群众表达诉求的渠道更通畅一些,就显得非常重要。

  近年来,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东街街道军门社区不断探索社区治理的新思路,从“为民做主”转向“让民做主”,成立了事务协调、社区治安、人民调解等6个专业委员会,建立了民主恳谈、议事、听证、咨询、评议等5项协商制度,倾听居民诉求,帮助群众解决急愁难办的小事。特别是,军门社区首创了每月10日为“居民恳谈日”。

  军门社区党委书记林丹介绍,恳谈日当天,一般性的问题社区会当场解决;难办的事情就发挥“社区吹哨、部门报到”的机制,由居民代表、社区书记、社区工作者、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共同解决。“诉求渠道畅通,让百姓发声,我们把小事处理好,就不会成为社会大事。把小麻烦解决掉了,就不会酿成社会大麻烦。”林丹说。

  70岁的军门社区居民郑祖平回忆,以前家里用煤气罐,既贵又不安全,想通燃气,却因种种原因无法实现。后来联系了社区,并在恳谈日提了出来。社区就开始帮忙找燃气公司、电力公司等协助解决。大概过了3个月左右,家里就通上了燃气。

  “其实,社区相当于一座沟通的桥梁,我们来搭建平台,让居民和其他单位参与进来,共同把事情办好。”军门社区党委副书记谢榕说。

  谢榕介绍,目前军门社区辖区内有省电信、省疾控等16家共建单位,整个福州市内有51家共建单位,他们有的出钱、有的供给食材、有的表演文艺节目、有的举办知识讲座……形式多样的资助,丰富、方便了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像我们的长者食堂,一家渔业公司捐赠了鱼肉,一家公司每月捐赠2万元,其中15000元用于补贴部分店面租金,2000元用于孤寡老人的免费餐食费用。”她说。

  据了解,军门社区是个老旧社区,老年人比较多。为此,社区成立了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配备专职和兼职助老员,为60岁以上空巢、独居、孤寡老人提供24小时全天候的机构照料、居家护理等综合服务。社区里还办有“长者食堂·学堂”,为60周岁以上的老人提供助餐、助学服务。

  “长者食堂的饭菜很可口,两荤两素才10块钱,我们生活在这个社区,感觉很温馨、很愉快。”郑祖平说。

  林觉民故居内的雕塑,再现了他与妻子的鹣鲽情深。(中国经济网记者 武晓娟/摄)

  赓续文脉 留住城市记忆

  老人需要被善待,城市里的古建筑、老宅子、老街区同样需要被尊重和善待。保护文物建筑,就是守住城市的根与魂。

  “一片三坊七巷,半部中国近代史”。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位于福州市中心,坊巷格局发轫于晋、形成于唐,明清时达到鼎盛,基本风貌至今得以延存。街区内保存较为完好的明清建筑有159处,三坊七巷也因而被誉为“里坊制度活化石”“明清建筑博物馆”和“近代名人聚居地”。

  青翠榕树枝繁叶茂,白墙黛瓦尽显风华,如今来到这里,可以走进林则徐、严复、林觉民、沈葆桢等名人故居,感受历史的波澜,也可以欣赏伬唱、伞技等特色民俗。然而,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城市开发热潮的冲击下,这里一度岌岌可危,面临被“拆”的命运。紧要关头,一场文物工作现场办公会在林觉民故居召开,不久后,坊巷内的历史建筑陆续得到修缮保护。

  这些古建筑是怎么被修缮保护的呢?福州市委党校、福州行政学院副教授王赣闽介绍,首先是修旧如旧,根据名人的回忆、文字作品等来复原当时的场景,比如在林觉民故居,设计了一个雕塑,重现林觉民与妻子陈意映的鹣鲽情深;其次是在保护中活化利用,挖掘其文化底蕴,让人们认识到保护古建筑的价值,并共享保护成果。“这些故居修缮后大部分都是对外开放的,现在,无论研学参观、团队建设,还是支部活动,人们来到这里,都可以从真实的历史空间中汲取养分,以涵养更深层次的文化自信。”她说。

  对三坊七巷的保护利用,不仅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品质,也促进了文商旅融合发展。近年来,福州着力开发利用好文物和古建筑资源,三坊七巷街区先后引入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苑、海上丝绸之路展览馆、传统文化手艺柘荣剪纸等活力业态,构建起“文化进坊巷,商业南后街”的格局。2015年起,三坊七巷的游客量连续9年突破千万人次,已成为展示福州活力形象的“城市会客厅”。(中国经济网记者 武晓娟 年巍 王岩)

  (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中国正能量网络传播专项基金资助支持)

点击图片进入专题↑↑↑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李焱)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理响中国·人民至上@中国式现代化】共建共享 有福之州造福于民

2024年01月22日 09: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城,所以盛民也。一个城市的发展,既要守护“城市之魂”,传承历史文脉,又要与时俱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构建宜居宜业幸福家园。在福建省福州市,有这样一个地方——一个小社区服务着大社会,打造了家门口的“幸福闭环”,让人们于细微处感受着城市的温度;一个历史文化街区在保护中“活化”利用,成为“城市会客厅”,展现着城市的厚度与魅力。

  2023年12月13日,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东街街道军门社区长者食堂里,老人们正在排队打饭。(中国经济网记者 武晓娟/摄)

  畅通诉求 将小事办好

  社区很小,却连着千家万户,承载着居民的日常生活。作为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社区是党和政府走进群众、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打扫卫生、疏通水管堵塞、安装充电桩等日常小事,哪件处理不好,都容易引起大的矛盾纠纷。这个时候,如何让群众表达诉求的渠道更通畅一些,就显得非常重要。

  近年来,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东街街道军门社区不断探索社区治理的新思路,从“为民做主”转向“让民做主”,成立了事务协调、社区治安、人民调解等6个专业委员会,建立了民主恳谈、议事、听证、咨询、评议等5项协商制度,倾听居民诉求,帮助群众解决急愁难办的小事。特别是,军门社区首创了每月10日为“居民恳谈日”。

  军门社区党委书记林丹介绍,恳谈日当天,一般性的问题社区会当场解决;难办的事情就发挥“社区吹哨、部门报到”的机制,由居民代表、社区书记、社区工作者、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共同解决。“诉求渠道畅通,让百姓发声,我们把小事处理好,就不会成为社会大事。把小麻烦解决掉了,就不会酿成社会大麻烦。”林丹说。

  70岁的军门社区居民郑祖平回忆,以前家里用煤气罐,既贵又不安全,想通燃气,却因种种原因无法实现。后来联系了社区,并在恳谈日提了出来。社区就开始帮忙找燃气公司、电力公司等协助解决。大概过了3个月左右,家里就通上了燃气。

  “其实,社区相当于一座沟通的桥梁,我们来搭建平台,让居民和其他单位参与进来,共同把事情办好。”军门社区党委副书记谢榕说。

  谢榕介绍,目前军门社区辖区内有省电信、省疾控等16家共建单位,整个福州市内有51家共建单位,他们有的出钱、有的供给食材、有的表演文艺节目、有的举办知识讲座……形式多样的资助,丰富、方便了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像我们的长者食堂,一家渔业公司捐赠了鱼肉,一家公司每月捐赠2万元,其中15000元用于补贴部分店面租金,2000元用于孤寡老人的免费餐食费用。”她说。

  据了解,军门社区是个老旧社区,老年人比较多。为此,社区成立了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配备专职和兼职助老员,为60岁以上空巢、独居、孤寡老人提供24小时全天候的机构照料、居家护理等综合服务。社区里还办有“长者食堂·学堂”,为60周岁以上的老人提供助餐、助学服务。

  “长者食堂的饭菜很可口,两荤两素才10块钱,我们生活在这个社区,感觉很温馨、很愉快。”郑祖平说。

  林觉民故居内的雕塑,再现了他与妻子的鹣鲽情深。(中国经济网记者 武晓娟/摄)

  赓续文脉 留住城市记忆

  老人需要被善待,城市里的古建筑、老宅子、老街区同样需要被尊重和善待。保护文物建筑,就是守住城市的根与魂。

  “一片三坊七巷,半部中国近代史”。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位于福州市中心,坊巷格局发轫于晋、形成于唐,明清时达到鼎盛,基本风貌至今得以延存。街区内保存较为完好的明清建筑有159处,三坊七巷也因而被誉为“里坊制度活化石”“明清建筑博物馆”和“近代名人聚居地”。

  青翠榕树枝繁叶茂,白墙黛瓦尽显风华,如今来到这里,可以走进林则徐、严复、林觉民、沈葆桢等名人故居,感受历史的波澜,也可以欣赏伬唱、伞技等特色民俗。然而,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城市开发热潮的冲击下,这里一度岌岌可危,面临被“拆”的命运。紧要关头,一场文物工作现场办公会在林觉民故居召开,不久后,坊巷内的历史建筑陆续得到修缮保护。

  这些古建筑是怎么被修缮保护的呢?福州市委党校、福州行政学院副教授王赣闽介绍,首先是修旧如旧,根据名人的回忆、文字作品等来复原当时的场景,比如在林觉民故居,设计了一个雕塑,重现林觉民与妻子陈意映的鹣鲽情深;其次是在保护中活化利用,挖掘其文化底蕴,让人们认识到保护古建筑的价值,并共享保护成果。“这些故居修缮后大部分都是对外开放的,现在,无论研学参观、团队建设,还是支部活动,人们来到这里,都可以从真实的历史空间中汲取养分,以涵养更深层次的文化自信。”她说。

  对三坊七巷的保护利用,不仅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品质,也促进了文商旅融合发展。近年来,福州着力开发利用好文物和古建筑资源,三坊七巷街区先后引入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苑、海上丝绸之路展览馆、传统文化手艺柘荣剪纸等活力业态,构建起“文化进坊巷,商业南后街”的格局。2015年起,三坊七巷的游客量连续9年突破千万人次,已成为展示福州活力形象的“城市会客厅”。(中国经济网记者 武晓娟 年巍 王岩)

  (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中国正能量网络传播专项基金资助支持)

点击图片进入专题↑↑↑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