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毛同辉认为,不断激发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创造伟力,积厚成势、聚沙成塔,才能创造出“当惊世界殊”的现代化发展新成就。激发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创造伟力,就要聚焦目标,汇聚全体人民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强大力量;就要尊重首创,让人民群众一切创新创造的源泉充分涌流。
翻看2023年中国经济年报,在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6.1%的背后,“两个快于”引人注目:居民收入增速快于GDP增速,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居民。
千家万户好,国家才能好。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也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不断提高居民收入、促进共同富裕,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从这个角度来理解,“两个快于”的内涵不简单,它意味着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更意味着我们在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道路上步伐稳健有力,不断向好、向优。
人民至上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生命力就在于其人民性。坚持人民至上,既回答了中国式现代化“为了谁”的问题,又指明了中国式现代化“依靠谁”的问题,也就是说,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不但是我们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观、价值观,同时还是我们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方法论、实践论。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毛泽东曾强调,“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克难攻坚,消除绝对贫困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这条路,是党依靠人民踏石留印一步步走出来的。同样,未来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也必须依靠人民。不断激发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创造伟力,积厚成势、聚沙成塔,才能创造出“当惊世界殊”的现代化发展新成就。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中国式现代化彰显人民至上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