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杨飞认为,只有把心系群众、情系百姓体现到履职尽责的全过程各方面,努力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难事办妥,真正帮群众解难题、为群众增福祉、让群众享公平,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才能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去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218元,比上年实际增长6.1%。居民收入继续增加,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从这些数据来看,我国经济呈现持续恢复、总体回升向好态势,民生改善进一步提速。可以肯定,随着经济回升向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百姓的日子也将“芝麻开花节节高”。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突出保障和改善民生,民生改善成效有目共睹。以“钱袋子”为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2年的16510元增加到2022年的36883元,扣除价格因素,2022年比2012年增长83%,增速快于经济增长。加快补齐民生短板,多措并举破解民生难题,改革发展成果正在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当前,人民群众在住房、养老、环境治理等方面还有不少烦心事。坚持人民至上,就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采取针对性更强、覆盖面更大、作用更直接、效果更明显的举措,千方百计解决好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把民生支出放在“优先位”
“出门入园”成为居民生活标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