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地盲目举债上马大型“有轨电车”项目,一期工程运营以来,客流量稀少,年收入仅160万元,运营成本却高达4000万元。规划中的二期工程进度过半,又因资金投入不到位不得不刹车。更令人咋舌的是,由于未考虑沿线河道蓄水问题,一期工程还存在潜在地质风险……
近日,中央通报的这起形式主义典型案件引发广泛讨论。不少网友吐槽,建也没钱建、拆也不能拆、接着用血亏,问题重重、隐患重重,为什么蛮干硬上?
梳理这些年的新闻,类似烂尾工程、翻车项目并不鲜见。大肆举债、寅吃卯粮、急功近利、盲目攀比,有的地方斥巨资修建远离居民区的仿古城门、景观广场,有刚摘帽的贫困县砸数百万元兴建“又丑又贵”的地标雕塑……这哪是什么拉动发展的“大手笔”?明明是糟蹋浪费的“大败笔”。花在铺摊子、堆盆景上的钱多了,给老百姓办实事的钱自然就少了,怎么可能不被群众戳脊梁骨?
这些项目之荒唐其实并不难辨,却为何一路绿灯?归根结底还是个别领导干部的政绩观扭曲错位。有的将“面子工程”视为政治筹码,沉浸于“做秀”而不是“做事”,迷恋于“造势一时”而不是“造福一方”,热衷在上级“可视范围”内布局设点,以求短期内被看到被认可;有的不愿“跑接力赛”,不甘心“为他人做嫁衣”,新官上任另起炉灶,只想“烧自己的火,热自己的锅”;也有的本意或是好的,但缺乏对实际情况的考察,缺乏对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财政收入状况的了解,匆匆忙忙“拍脑门”决策,结果把钱花在了不该花的地方……为官一任,自当做事。但若被私心带偏,丢了为民之本,搞出那一桩桩一件件自以为领导满意却让群众失望的蠢事,就大错特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