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杨飞认为,新时代新征程上,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让明天的中国更美好。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2023年3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指出:“我们要坚守人民至上理念,突出现代化方向的人民性”。事实上,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人民至上理念应融贯于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努力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现代化是一个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在内的综合发展进程,是人类文明发展与进步的显著标志。现代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进现代化最坚实的根基、最深厚的力量。“墨子”传信、“神舟”飞天、“北斗”组网、“嫦娥”探月、“蛟龙”入海……重大科技成果不断涌现,中国发展有目共睹,离不开14亿多人民的携手努力。新时代属于每一个人,每一个人都是新时代的见证者、开创者、建设者。只有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不断凝聚起推动民族复兴巨轮前进的强大合力。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中国式现代化彰显人民至上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