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优秀的旅游城市,应当有完备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完善的配套服务,只有让游客玩得满意,才能真正地留住游客。但“留住”的前提是“吸引”,只有“里子”没有“面子”,也很难真正赢得游客的心,而这正是许多旅游城市的痛点所在。这个冬天,哈尔滨的出圈带动各地文旅局纷纷“发疯”,前有1月12日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抖音账号一日内发布75条短视频,后有1月13日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抖音账号发布34条短视频,而这背后,是流量时代里无数旅游城市的挣扎。
广东江门因为电视剧《狂飙》实现出圈、山东淄博凭借烧烤迅速走红、热情好客的“冰城”哈尔滨全网爆火……不难发现,近年来真正在旅游业上实现崛起的,并非那些早已闻名的大城市,而是那些能够在流量时代里抓住一个细节,并利用网络社交平台将其打造为鲜明记忆点的中小城市。江门远不及广州深圳繁华,淄博也比不上青岛富裕,哈尔滨更是很难只凭经济实力压东北其他城市一头,但它们能够因地制宜、找准特色、用好流量,最终“一夜爆火”。
中国的城市那么多,有野心发展旅游业的也不在少数,因此在众多城市中脱颖而出并不简单。那些投入了人力物力财力却找不到合适契机“出圈”的城市,只能陷于一种进退两难的尴尬处境中。而哈尔滨等城市的成功为无数个想要发展旅游业的城市提供了借鉴——要有服务好已经到来的游客的能力,也要有吸引尚未到来的游客的创意。
“我姓川”“我姓河”“我姓吉”等喊麦视频的出现,就是各省文旅局为了抓住流量、实现出圈、吸引游客的一次尝试。这些视频底下,最常见的评论是“别让外省人刷到”,网友们戏称各地要建立“互不嘲笑条约”。在许多人看来,这些视频不仅“土”,甚至还有点“丢人”,就像是年长的长辈为了更好地融入年轻人,做出的努力但又笨拙的尝试,总带着几分违和感。也有些更为极端的观点,认为这些视频是低质的和俗气的,会拉低城市的档次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