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黑桂两省的文旅互动,让黑龙江蔓越莓走进了公众视野,还为全国人民科普了“抚远市是目前全国乃至亚洲面积最大的蔓越莓种植基地”这一冷知识。惊喜之余,网友们纷纷下单尝鲜。连日来,某网购平台上蔓越莓搜索量同比上涨958%,成交翻倍。连带周边商品蔓越莓汁和蔓越莓干的同比搜索也分别上涨228%和136%。
“藏得够深”的黑龙江给人一种“反差萌”,而伴随“蔓越莓效应”的发酵,网上正在掀起一场新特产大调查。吉林蓝莓、四川鱼子酱、安徽鹅肝、新疆三文鱼、山西大闸蟹……随着上榜产品越来越多,网友们开始惊呼,“到底还有多少惊喜是我不知道的”。哈尔滨爆火的外溢效应在燃旺消费市场的同时,勾起了无数游子的故乡情,提振着各地发展的精气神。
特产持续上新,中国味愈发丰富,如此喜人场面是如何实现的?应该说,既有天帮忙,更有人努力。犹记得课本上的描述,我们国家幅员辽阔、地大物博。从南海之滨到白山黑水,从江南水乡到大漠高原,不同的气候、地形、土壤成就了各具特色的农业生产条件,这为孕育特色产品提供了基础。与此同时,勤劳的中国人没有被动地看天吃饭,而是始终积极地借力科技手段,寻求新的突破。比如,黑龙江抚远市着眼和北美相似的自然条件,引进了蔓越莓,当地气象局成立专门服务团队提供全流程指导,一下子填补了国内的市场空白;比如,新疆光照充足又具有盐碱水,科研机构通过添加微量元素和益生菌调配出了人工海水,让无海的海鲜养殖从想象变成了现实。可以说,每一份特产都是汗水与智慧的结晶,背后都有一个支撑当地发展的产业链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