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毛同辉认为,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式现代化的瑰丽画卷在神州大地徐徐铺展,体现在百姓的生活中,可闻可见、可感可触,生动而具体。想人民之所想,行人民之所嘱,必将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之路越走越宽广。
教育部、国家统计局、财政部2023年末发布的公告显示,2022年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为61329.14亿元,首次超过6万亿元,比上年增长5.97%。
加大教育投入,让孩子们享受更好的教育,是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一部分,连同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共同构成国人心目中“好日子”的生动组图。这些,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之义和奋斗目标。
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既要遵循现代化一般规律,更要符合本国实际,具有本国特色。经过百年探索和接续奋斗,中国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正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现代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现代化道路最终能否走得通、行得稳,关键要看是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此,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理念,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解决好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推进共同富裕上让人民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使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可以说,中国式现代化越向前迈进,百姓的好日子就越有盼头和奔头。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全局
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读懂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