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自中国的微短剧为何在海外爆火

2023-12-11 09:52 来源:北京日报

  最近一段时间,素材和模式来自中国、被一些人称为“土味爽剧”的微短剧在海外流行,甚至成为一种相当时尚的网络文化现象。微短剧多是一种情节相对完整的连续剧集,同时具有短视频相对精短的特点。现在在海外流行的很多微短剧都有某种“中国背景”,涉及在中国网剧或网络文学中常见的一些类型或题材,比如已经流行很久的“霸道总裁”或“穿越”“甜蜜复仇”等。这些微短剧往往是以传奇式地实现普通人的愿望作为基本构架,因此也被称为“爽剧”。来自中国的“土味爽剧”在海外形成不一般的影响,这种现象确实值得特别关注。

  首先,当下全球不少地方的年轻受众已经非常熟悉短视频的表现方式,其中就包括很多具有剧集特征的短故事展现。微短剧,就是一种类似于短视频的组合式连续剧,是用连续的极短剧集呈现一个故事,这种剧集可以说是短视频时代一种新的网剧形态。它大都非常短,容易很快看完,因此可以利用各种碎片化时间观看,而且可以随时进入观看状态也可随时退出。这种观看体验上的灵活性来自故事本身的零碎化和片断化,但同时又具有连续剧的方式,对于当下年轻人来说也是极为熟悉的一种创新,因此对全球范围内相当多的年轻人具有了吸引力。短视频一开始就是在中国得到充分发展后被“全球化”的,现在微短剧也具有了这样的特征。

  其次,微短剧的“爽剧”特征也是多年来在中国被中等收入群体尤其是其中相当多年轻人所喜欢的。这样一些年轻人基本温饱有余,但又大都面临事业或生活层面一些瓶颈或苦恼的困扰。对于“爽剧”受众来说,他们以一种娱乐化甚至戏谑化的方式在这类“爽剧”中得到某种想象性的满足,虽然现实“骨感”,但通过观剧过过“超越现实”的瘾又何乐而不为呢?这些“爽剧”也往往和现实相关,比如“霸总”剧就和一般白领的职场生活息息相关,但又在故事里提供了一种超越现实的想象化满足。还有穿越之类的题材,也往往是将从现实中获得的经验置于一个具有极端反差的环境中加以运用和展开。这些与现实生活关联但又提供某种“溢出”想象的故事,当然还是不够积极或起到激励作用,但却能够让人一时缓解焦虑和不安,获得某种抚慰和满足。至于“中国爽剧出海”,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种事业和生活层面的处境和状态,世界其他地方的类似年轻群体也会遇到,境遇的相似之处使得他们容易产生共鸣,从短视频的流行到微短剧的爆红,都有这种全球中等收入年轻人的呼应和基本支撑。

  再次,这些微短剧虽然“来自中国”,但它们在海外的适应力和流行性却在于不是过于直接地使用中国元素或中国制作,而是在不同地方都进行本土化,使用符合当地特色的团队和表现形式加以呈现。故事的内核是在中国被发展起来的,但到了其他不同地域却被赋予当地的面貌,因此就能展现出一种当地化的“土味”,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不会产生文化上的障碍。

  当然,这些在海外爆火的中国“爽剧”还难以成为文化传播的理想形态,观念简单、制作粗糙、想象窄化、价值观不正确等状况都还存在。但其中反映出来的某种真实存在的全球性需求,还有中国这些年来在网络文化领域积淀的一些元素释放出国际性价值,也在这种文化现象中突显出来。作为一种文化传播和转化的形态,中国“土味爽剧”的未来发展还是值得关注的。(作者为北京大学教授)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邓浩)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源自中国的微短剧为何在海外爆火

2023年12月11日 09:52   来源:北京日报   张颐武

  最近一段时间,素材和模式来自中国、被一些人称为“土味爽剧”的微短剧在海外流行,甚至成为一种相当时尚的网络文化现象。微短剧多是一种情节相对完整的连续剧集,同时具有短视频相对精短的特点。现在在海外流行的很多微短剧都有某种“中国背景”,涉及在中国网剧或网络文学中常见的一些类型或题材,比如已经流行很久的“霸道总裁”或“穿越”“甜蜜复仇”等。这些微短剧往往是以传奇式地实现普通人的愿望作为基本构架,因此也被称为“爽剧”。来自中国的“土味爽剧”在海外形成不一般的影响,这种现象确实值得特别关注。

  首先,当下全球不少地方的年轻受众已经非常熟悉短视频的表现方式,其中就包括很多具有剧集特征的短故事展现。微短剧,就是一种类似于短视频的组合式连续剧,是用连续的极短剧集呈现一个故事,这种剧集可以说是短视频时代一种新的网剧形态。它大都非常短,容易很快看完,因此可以利用各种碎片化时间观看,而且可以随时进入观看状态也可随时退出。这种观看体验上的灵活性来自故事本身的零碎化和片断化,但同时又具有连续剧的方式,对于当下年轻人来说也是极为熟悉的一种创新,因此对全球范围内相当多的年轻人具有了吸引力。短视频一开始就是在中国得到充分发展后被“全球化”的,现在微短剧也具有了这样的特征。

  其次,微短剧的“爽剧”特征也是多年来在中国被中等收入群体尤其是其中相当多年轻人所喜欢的。这样一些年轻人基本温饱有余,但又大都面临事业或生活层面一些瓶颈或苦恼的困扰。对于“爽剧”受众来说,他们以一种娱乐化甚至戏谑化的方式在这类“爽剧”中得到某种想象性的满足,虽然现实“骨感”,但通过观剧过过“超越现实”的瘾又何乐而不为呢?这些“爽剧”也往往和现实相关,比如“霸总”剧就和一般白领的职场生活息息相关,但又在故事里提供了一种超越现实的想象化满足。还有穿越之类的题材,也往往是将从现实中获得的经验置于一个具有极端反差的环境中加以运用和展开。这些与现实生活关联但又提供某种“溢出”想象的故事,当然还是不够积极或起到激励作用,但却能够让人一时缓解焦虑和不安,获得某种抚慰和满足。至于“中国爽剧出海”,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种事业和生活层面的处境和状态,世界其他地方的类似年轻群体也会遇到,境遇的相似之处使得他们容易产生共鸣,从短视频的流行到微短剧的爆红,都有这种全球中等收入年轻人的呼应和基本支撑。

  再次,这些微短剧虽然“来自中国”,但它们在海外的适应力和流行性却在于不是过于直接地使用中国元素或中国制作,而是在不同地方都进行本土化,使用符合当地特色的团队和表现形式加以呈现。故事的内核是在中国被发展起来的,但到了其他不同地域却被赋予当地的面貌,因此就能展现出一种当地化的“土味”,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不会产生文化上的障碍。

  当然,这些在海外爆火的中国“爽剧”还难以成为文化传播的理想形态,观念简单、制作粗糙、想象窄化、价值观不正确等状况都还存在。但其中反映出来的某种真实存在的全球性需求,还有中国这些年来在网络文化领域积淀的一些元素释放出国际性价值,也在这种文化现象中突显出来。作为一种文化传播和转化的形态,中国“土味爽剧”的未来发展还是值得关注的。(作者为北京大学教授)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