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带避孕套到校:性教育不应再止于“谈性色变”

2023-12-08 07:13 来源:红网

  近日,江苏盐城一五年级小学生带避孕套到学校向其他同学“展示”,班主任发现后引导学生们正确看待“性”,获得了网友们的赞许。在网友们的点赞声中,也不乏对性教育缺失的反思,“谈性色变”的态度是否还适用于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呢?

  新闻事件中的班主任徐老师称,看见一些孩子对待这件事时露出“鄙夷”的神色,这足以体现出孩子们并不是不知道“性”,不了解避孕套的作用,而是缺乏对“性”、对避孕套的正确认识。小学生们对于“性”的了解,不外乎来自于家长或互联网,之所以看避孕套“色变”,也多半来自于家长的“谈性色变”,可互联网上关于“性”的内容良莠不齐,家长和学校再不对学生加以正确的引导,“谈性色变”只会越演越烈。

  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国人对“性”大多羞于启齿,但也有许多教育工作者为性教育的发展而努力尝试过。北京师范大学早在2013年就曾出版名为《珍爱生命:小学生性健康教育读本》的一系列性教育书籍,但却被家长们以“尺度过大”“我的孩子还小”为由举报下架。“你嫌性教育太早,但坏人从不会嫌你孩子太小”,9岁女孩遭“隔空猥亵”的事件,就体现了性教育的缺失只会让孩子们在遇到性侵犯时不知反抗,家长们虽非本意,但却间接地助长了加害者的气焰,成为了“帮凶”。

  青少年也许青涩懵懂,但不应该无知,他们有了解真实世界的权利。一味地对“性”的话题遮遮掩掩,将“我从哪里来”的问题神秘化,只会徒增青少年的好奇,驱使他们“偷尝禁果”,造成未成年性犯罪,堕胎、性病的低龄化等后果。

  性的教育不仅关于性行为,更多的是教育孩子正确认识自己的生理构造,正确面对自己的情感,拥有性道德意识,让青少年以更加健康成熟的生理和心理状态去步入社会,这不仅对青少年本身有益,还对人类健康、家庭幸福、社会稳定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因此也不应该被贴上“色情”的标签。

  “小学生带避孕套到校”一事虽体现了性教育的缺乏,但也让人窥见了部分教师对性教育发展的不懈努力。但仅靠个别教师微弱的力量是不够的,做对性教育、做好性教育还需要学校的努力、家长的配合、社会的支持,以平常心对待性教育,将性教育系统化、常态化,才能让孩子们拥有更干净的环境去自由地生长。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臧梦雅)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小学生带避孕套到校:性教育不应再止于“谈性色变”

2023年12月08日 07:13   来源:红网   张露瑶

  近日,江苏盐城一五年级小学生带避孕套到学校向其他同学“展示”,班主任发现后引导学生们正确看待“性”,获得了网友们的赞许。在网友们的点赞声中,也不乏对性教育缺失的反思,“谈性色变”的态度是否还适用于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呢?

  新闻事件中的班主任徐老师称,看见一些孩子对待这件事时露出“鄙夷”的神色,这足以体现出孩子们并不是不知道“性”,不了解避孕套的作用,而是缺乏对“性”、对避孕套的正确认识。小学生们对于“性”的了解,不外乎来自于家长或互联网,之所以看避孕套“色变”,也多半来自于家长的“谈性色变”,可互联网上关于“性”的内容良莠不齐,家长和学校再不对学生加以正确的引导,“谈性色变”只会越演越烈。

  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国人对“性”大多羞于启齿,但也有许多教育工作者为性教育的发展而努力尝试过。北京师范大学早在2013年就曾出版名为《珍爱生命:小学生性健康教育读本》的一系列性教育书籍,但却被家长们以“尺度过大”“我的孩子还小”为由举报下架。“你嫌性教育太早,但坏人从不会嫌你孩子太小”,9岁女孩遭“隔空猥亵”的事件,就体现了性教育的缺失只会让孩子们在遇到性侵犯时不知反抗,家长们虽非本意,但却间接地助长了加害者的气焰,成为了“帮凶”。

  青少年也许青涩懵懂,但不应该无知,他们有了解真实世界的权利。一味地对“性”的话题遮遮掩掩,将“我从哪里来”的问题神秘化,只会徒增青少年的好奇,驱使他们“偷尝禁果”,造成未成年性犯罪,堕胎、性病的低龄化等后果。

  性的教育不仅关于性行为,更多的是教育孩子正确认识自己的生理构造,正确面对自己的情感,拥有性道德意识,让青少年以更加健康成熟的生理和心理状态去步入社会,这不仅对青少年本身有益,还对人类健康、家庭幸福、社会稳定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因此也不应该被贴上“色情”的标签。

  “小学生带避孕套到校”一事虽体现了性教育的缺乏,但也让人窥见了部分教师对性教育发展的不懈努力。但仅靠个别教师微弱的力量是不够的,做对性教育、做好性教育还需要学校的努力、家长的配合、社会的支持,以平常心对待性教育,将性教育系统化、常态化,才能让孩子们拥有更干净的环境去自由地生长。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