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关系百姓一日三餐,任何一项政策的出台都会引发不小关注。近期浙江义乌倡议居民保持10天以上存粮,再次引发热议,有人甚至认为我国粮食不够吃了。义乌倡议居民多存粮不过是当地粮食和物资储备部门增强粮食储备能力、提升城乡居民储粮水平的一项重要措施,旨在发挥藏粮于民的作用,为保障当地粮食安全再加一把“安全锁”,没有必要过分渲染、过度解读。
我国历来有藏粮于民的传统,居民家庭存粮是我国粮食储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粮食连年丰收、库存充足,库存粮食包括政府储备粮、企业经营性库存和居民家庭存粮,其中,国有粮库库存占比超六成,粮食企业和城乡居民家庭存粮意识下降,不少家庭甚至“零存粮”。为了提高风险防范能力,我国不断完善粮食储备机制,引导居民多储粮,督促指导单位食堂增加储粮,严格核定粮食经营企业最低库存等办法,推动粮食储备从“藏粮于库”向“藏粮于市”“藏粮于民”转变,企业经营性库存从10天至15天增加至1个月至3个月不等,城乡居民家庭存粮普遍增加,有的居民家庭存粮够吃10天至半个月,有的农户甚至够吃一年。目前来看,我国粮食储备结构更加多元、层次更加丰富,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能力不断增强。
居民家庭存粮可以起到粮食应急供应保障“缓冲阀”的作用,是我国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法宝。有时,在重大突发事件发生的情况下,粮食安全问题不是因为粮食不够吃,而是消费者恐慌性抢购导致粮食短缺、价格暴涨。我国建立了涵盖储运、加工、配送、供应等各个环节的粮食应急保障体系,基本形成都市区“1小时”、周边城市“3小时”、城市群“5小时”的“全国粮食135应急保障圈”,可以在最短时间内把粮食送到居民手中,但在紧急情况下物流可能会出现阻滞,导致粮食无法及时送达。如果城乡居民家庭存粮较多,就不会盲目抢购囤粮,可以为粮食应急供应争取缓冲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