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诊为“社交冷漠症”?自嘲背后的淡然态度值得学习

2023-12-05 07:01 来源:红网

  最近,“社交冷漠症”一词冲上了微博热搜,引发了广泛讨论。许多网友表示“被正式确诊为社交冷漠症”,即虽然有社交能力但却处于不关心、没兴趣的状态,所以懒得跟人社交。这指的并不是恐惧社交,而是对凡事都很冷漠,对身边的事提不起兴趣去了解,所以就干脆不社交。

  一般而言,“冷漠”一词是带有消极意味的贬义词,用“冷漠”来形容一个人的社会化行为,本不值得提倡。然而,对于“社交冷漠症”这一概念,网友们却表现出网开一面的态度,不但没有反对或批判“社交冷漠”的现象,反而承认自己“被确诊”,引发了集体认同。

  从网友们的讨论来看,“社交冷漠症”往往呈现出一些共同特征,如边界感强、不关心他人的日常琐事、难以建立亲密关系等等。在心理学上,这似乎是一种“病态心理”,如果不加以甄别,很容易将其归类为“社会冷漠现象”,将年轻人的这种社交态度上升到“社会群体的冷漠心理”。而这一病态心理不仅可能会影响个人的社会关系,还可能导致传统美德的丧失,不利于建立集体团结的纽带。

  那么,这些被确诊为“社交冷漠症”的年轻人,真的应该被归结为“病态心理”吗?在我看来并非如此。大多数自嘲有“社交冷漠症”的人并不是对凡事都采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而是选择性地“社交冷漠”。对于无关紧要的人,他们不关心、没有兴趣去了解;对于没有意义的“无效社交”,他们选择适时舍弃;对于繁冗社交与虚假人情,他们选择适当冷漠。因此,与其说他们社交“冷漠”,不如说他们保持的是一种“淡然”的社交心理。他们在剪断了许多不必要的社交关系纽带后,可以更专注于积极的有益的社交,免去许多时间与精力的浪费,也能将自己从不必要的内耗中剥离开来。

  在当今社会,“社交冷漠症”不仅是少数人的“主动选择”,也逐渐成为了社交高压下的“被动接受”。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人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与工作中不断进行着繁复的社交活动,比如在大学时期便开始周旋于班级学院、社团组织等的人际关系中,工作后更要面对职场上、社会上更复杂的社交活动。而除了现实中的社交,网络的普及也大大扩展了人们的社交圈,我们接触到的信息和人越来越多,长期以往,过度的社交可能会让我们感到疲惫与焦虑。与自身发展正向相关的“社交关系”已经够多了,也就分担不出额外的精力去应付不必要的社交,“社交冷漠症”便成了众多年轻人的普遍症状。

  不论是“主动选择”,抑或是“被动接受”,“社交冷漠症”实质上是很多人需要的一种从容自处的状态。只有自己能够为自己提供稳定的精神能量,不依赖任何一段社交关系,才能处之淡然,适时舍弃浅层社交,这可谓一种令人羡慕的社交状态。所以,所有在不快乐社交关系里发愁内耗的人,不妨向“社交冷漠症患者们”学习一下淡然的社交态度,拒绝无意义的浅层社交,更加关注有价值的深度社交,构建自己的“社交同心圆”。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武晓娟)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确诊为“社交冷漠症”?自嘲背后的淡然态度值得学习

2023年12月05日 07:01   来源:红网   张逸凡

  最近,“社交冷漠症”一词冲上了微博热搜,引发了广泛讨论。许多网友表示“被正式确诊为社交冷漠症”,即虽然有社交能力但却处于不关心、没兴趣的状态,所以懒得跟人社交。这指的并不是恐惧社交,而是对凡事都很冷漠,对身边的事提不起兴趣去了解,所以就干脆不社交。

  一般而言,“冷漠”一词是带有消极意味的贬义词,用“冷漠”来形容一个人的社会化行为,本不值得提倡。然而,对于“社交冷漠症”这一概念,网友们却表现出网开一面的态度,不但没有反对或批判“社交冷漠”的现象,反而承认自己“被确诊”,引发了集体认同。

  从网友们的讨论来看,“社交冷漠症”往往呈现出一些共同特征,如边界感强、不关心他人的日常琐事、难以建立亲密关系等等。在心理学上,这似乎是一种“病态心理”,如果不加以甄别,很容易将其归类为“社会冷漠现象”,将年轻人的这种社交态度上升到“社会群体的冷漠心理”。而这一病态心理不仅可能会影响个人的社会关系,还可能导致传统美德的丧失,不利于建立集体团结的纽带。

  那么,这些被确诊为“社交冷漠症”的年轻人,真的应该被归结为“病态心理”吗?在我看来并非如此。大多数自嘲有“社交冷漠症”的人并不是对凡事都采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而是选择性地“社交冷漠”。对于无关紧要的人,他们不关心、没有兴趣去了解;对于没有意义的“无效社交”,他们选择适时舍弃;对于繁冗社交与虚假人情,他们选择适当冷漠。因此,与其说他们社交“冷漠”,不如说他们保持的是一种“淡然”的社交心理。他们在剪断了许多不必要的社交关系纽带后,可以更专注于积极的有益的社交,免去许多时间与精力的浪费,也能将自己从不必要的内耗中剥离开来。

  在当今社会,“社交冷漠症”不仅是少数人的“主动选择”,也逐渐成为了社交高压下的“被动接受”。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人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与工作中不断进行着繁复的社交活动,比如在大学时期便开始周旋于班级学院、社团组织等的人际关系中,工作后更要面对职场上、社会上更复杂的社交活动。而除了现实中的社交,网络的普及也大大扩展了人们的社交圈,我们接触到的信息和人越来越多,长期以往,过度的社交可能会让我们感到疲惫与焦虑。与自身发展正向相关的“社交关系”已经够多了,也就分担不出额外的精力去应付不必要的社交,“社交冷漠症”便成了众多年轻人的普遍症状。

  不论是“主动选择”,抑或是“被动接受”,“社交冷漠症”实质上是很多人需要的一种从容自处的状态。只有自己能够为自己提供稳定的精神能量,不依赖任何一段社交关系,才能处之淡然,适时舍弃浅层社交,这可谓一种令人羡慕的社交状态。所以,所有在不快乐社交关系里发愁内耗的人,不妨向“社交冷漠症患者们”学习一下淡然的社交态度,拒绝无意义的浅层社交,更加关注有价值的深度社交,构建自己的“社交同心圆”。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