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若祥:激发长三角一体化新动力

2023-12-05 06:43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主持召开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这两个关键词”“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新的重大突破,在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列,更好发挥先行探路、引领示范、辐射带动作用”。

  长三角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今年前三季度,长三角实现地区生产总值约22万亿元,占全国经济总量的24%,其中GDP过万亿元的城市有8个,占全国的三分之一。长三角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发展动力源和改革试验田,发挥着开路先锋作用。

  5年前,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明确了在国家发展大局中“一极三区一高地”的战略定位,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按下“快进键”。长三角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促进当地商品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加快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统一大市场,为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赢得战略主动。接下来,长三角要进一步提升创新能力、产业竞争力和发展能级,不断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新的重大突破。

  要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通过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激发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长三角科技资源富集,要以更加开放的思维和举措参与国际科技合作,营造更具全球竞争力的创新生态,推进科技创新力量和优势资源跨区域、跨部门整合,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强有力支撑。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不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持续将长三角深厚的科技产业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优势。推进以制度型开放为重点的高水平对外开放,努力使长三角成为畅通我国经济大循环的强大引擎、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枢纽。

  要紧扣“一体化”,加快构建区域发展共同体,为全国区域一体化发展提供示范。实施“一体化”的目的,是在更大区域和更广领域统筹资源要素,实现更好发展。长三角地区涵盖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和安徽省部分城市,要从体制机制上打破地区分割和行政壁垒,坚持长三角区域发展“一盘棋”,下好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先手棋”。围绕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科创产业深度融合、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公共服务普惠共享等重点领域,完善一体化制度体系,加快从区域项目协同走向区域一体化制度创新。加强各类交通网络基础设施标准跨区域衔接,提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打造“轨道上的长三角”。加强大气、水、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拓宽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路径。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衔接、政策协同、标准趋同,分类推进各领域公共服务便利共享,使一体化发展成果更多惠及长三角全体人民。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贾若祥系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年巍)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贾若祥:激发长三角一体化新动力

2023年12月05日 06:43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主持召开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这两个关键词”“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新的重大突破,在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列,更好发挥先行探路、引领示范、辐射带动作用”。

  长三角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今年前三季度,长三角实现地区生产总值约22万亿元,占全国经济总量的24%,其中GDP过万亿元的城市有8个,占全国的三分之一。长三角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发展动力源和改革试验田,发挥着开路先锋作用。

  5年前,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明确了在国家发展大局中“一极三区一高地”的战略定位,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按下“快进键”。长三角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促进当地商品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加快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统一大市场,为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赢得战略主动。接下来,长三角要进一步提升创新能力、产业竞争力和发展能级,不断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新的重大突破。

  要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通过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激发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长三角科技资源富集,要以更加开放的思维和举措参与国际科技合作,营造更具全球竞争力的创新生态,推进科技创新力量和优势资源跨区域、跨部门整合,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强有力支撑。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不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持续将长三角深厚的科技产业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优势。推进以制度型开放为重点的高水平对外开放,努力使长三角成为畅通我国经济大循环的强大引擎、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枢纽。

  要紧扣“一体化”,加快构建区域发展共同体,为全国区域一体化发展提供示范。实施“一体化”的目的,是在更大区域和更广领域统筹资源要素,实现更好发展。长三角地区涵盖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和安徽省部分城市,要从体制机制上打破地区分割和行政壁垒,坚持长三角区域发展“一盘棋”,下好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先手棋”。围绕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科创产业深度融合、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公共服务普惠共享等重点领域,完善一体化制度体系,加快从区域项目协同走向区域一体化制度创新。加强各类交通网络基础设施标准跨区域衔接,提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打造“轨道上的长三角”。加强大气、水、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拓宽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路径。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衔接、政策协同、标准趋同,分类推进各领域公共服务便利共享,使一体化发展成果更多惠及长三角全体人民。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贾若祥系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