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我们不能任由“扫码点餐”宰割了

2021年03月23日 07:20   来源:红网   周嘉祥

  “客人这边坐,请扫这里的二维码点餐。”不知何时开始,在越来越多的餐馆里,顾客被服务员引入座位后,就只能不由分说地和桌上的二维码面面相觑了。顾客要首先关注公众号,进入小程序,再填写授权个人信息注册之后才可以正常点餐。一顿饱餐过后,翌日,餐厅微信公众号又赫然推送起各式各样的美食广告,让人不胜其烦。

  事实上,“扫码点餐”的整个流程潜藏着泄露个人隐私的威胁,掩盖着不断推送商业信息的目的。这些霸王条款,正在我们面前活生生地践踏着消费者权益。我们不能继续任由“扫码点餐”宰割了。

  许多互联网技术在商业和资本的推动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人们反应过来之前,就深深渗透进了我们的日常生活。而这些技术应用的方式弊端往往在之后才慢慢显现出来。

  诚然,扫码点餐节约了餐厅的人工成本,但省下来的成本不见得如我们期待的那样,投入在了食品质量,服务水准,用餐环境等提升顾客满意度的地方。而消费者的隐私权受到侵犯的风险却大大升高,在不手动取消公众号关注的情况下,又难免受商业推送的骚扰。

  其实,“扫码点餐”整套行为的侵权性是有法可依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9条第2款就早有明确规定,消费者有权自主选择提供商品或者服务的经营者,自主选择商品品种或服务方式自主选择购买或者不购买任何一种商品,接受或者不接受任何一项服务。换言之,如果商家强制消费者必须扫码才能点单,无疑是违法的。

  另外,《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29条还规定,经者具有在收集消费者个人信息时,应明确告知,并对消费者的个人信息进行加密,且在消费者明确拒绝的情况下,不得向其发送商业性信息的业务。可见,不论是泄露个人信息,还是在消费者不知情的情况下默认同意发送商业性信息,都属于违法行为。

  影视圈有句话说,烂片存在观众是最大的助推器。同样,“扫码点餐”模式的泛滥,消费者的视而不见、知而不言、抑而不作也负有不小的责任。亡羊补牢,为时不晚,在互联网技术和应用野蛮生长的时代,我们要始终把握住法律赋予我们保护自身利益的权利,清楚地认识到形塑社会习惯的主动权在大众的手中。

  此外,还需有关部门加强监督,出台具体管理措施,规范化餐厅点单流程,加大互联网个人隐私保护力度。这样,消费者在商家面前才不会轻易沦为“刀俎上的鱼肉”。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我们不能任由“扫码点餐”宰割了

2021-03-23 07:20 来源:红网 周嘉祥

  “客人这边坐,请扫这里的二维码点餐。”不知何时开始,在越来越多的餐馆里,顾客被服务员引入座位后,就只能不由分说地和桌上的二维码面面相觑了。顾客要首先关注公众号,进入小程序,再填写授权个人信息注册之后才可以正常点餐。一顿饱餐过后,翌日,餐厅微信公众号又赫然推送起各式各样的美食广告,让人不胜其烦。

  事实上,“扫码点餐”的整个流程潜藏着泄露个人隐私的威胁,掩盖着不断推送商业信息的目的。这些霸王条款,正在我们面前活生生地践踏着消费者权益。我们不能继续任由“扫码点餐”宰割了。

  许多互联网技术在商业和资本的推动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人们反应过来之前,就深深渗透进了我们的日常生活。而这些技术应用的方式弊端往往在之后才慢慢显现出来。

  诚然,扫码点餐节约了餐厅的人工成本,但省下来的成本不见得如我们期待的那样,投入在了食品质量,服务水准,用餐环境等提升顾客满意度的地方。而消费者的隐私权受到侵犯的风险却大大升高,在不手动取消公众号关注的情况下,又难免受商业推送的骚扰。

  其实,“扫码点餐”整套行为的侵权性是有法可依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9条第2款就早有明确规定,消费者有权自主选择提供商品或者服务的经营者,自主选择商品品种或服务方式自主选择购买或者不购买任何一种商品,接受或者不接受任何一项服务。换言之,如果商家强制消费者必须扫码才能点单,无疑是违法的。

  另外,《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29条还规定,经者具有在收集消费者个人信息时,应明确告知,并对消费者的个人信息进行加密,且在消费者明确拒绝的情况下,不得向其发送商业性信息的业务。可见,不论是泄露个人信息,还是在消费者不知情的情况下默认同意发送商业性信息,都属于违法行为。

  影视圈有句话说,烂片存在观众是最大的助推器。同样,“扫码点餐”模式的泛滥,消费者的视而不见、知而不言、抑而不作也负有不小的责任。亡羊补牢,为时不晚,在互联网技术和应用野蛮生长的时代,我们要始终把握住法律赋予我们保护自身利益的权利,清楚地认识到形塑社会习惯的主动权在大众的手中。

  此外,还需有关部门加强监督,出台具体管理措施,规范化餐厅点单流程,加大互联网个人隐私保护力度。这样,消费者在商家面前才不会轻易沦为“刀俎上的鱼肉”。

(责任编辑:武晓娟)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