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报道,当前,全国多地政务新媒体向短视频平台延伸。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近日发布的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各级政府共开通政务抖音号26098个。不过,记者也调查发现,一些地方的短视频政务账号重数量、轻运营,不少成为“僵尸账号”,还有的为涨粉时常“走偏”,一些不当操作甚至引起网络舆情。一些地方政务短视频账号的无质量发展,已引起群众和基层干部的反感。
热闹总是相似的。之前政务网站、政务微博微信的喧嚣还没有远去,不少地方仍在致力于激活“僵尸”政务网站、政务两微,而新一轮的政务短视频又开始折腾了。相信很多人都曾遭遇同样的烦恼:单位要求转发、推广单位短视频账号,孩子学校催促家长积极参与点赞、留言学校或辖区教育行政部门的账号,社区群也有类似倡导和安排……看似热热闹闹,实则不过是带货或刺激性视频的大聚会,让人不胜其扰,疲于应付。
这样的短视频平台“大跃进”,显然并非改善和提升政务服务的初衷。一者,很多地方的短视频账号完全缺乏政府服务的内容,更多是网络热点的搬来搬去,是单位领导活动的自娱自乐;再者,很多政务短视频更像是一个带货平台,只是与真正的商业平台相比,更多了一层强迫性而已。这种远离政务服务的政务新媒体,应该整顿整顿了。
政务新媒体向短视频平台延伸,本身并无问题。运营者能够考虑到群众的接受心理,尝试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扩大影响,也无可厚非。但任何尝试都应该立足于政务服务的本源,不能跑偏甚至走向政务服务的反面。另外,政务新媒体不应把自己混同于市场营销号,要守住初心,结合本职工作,给群众提供真正有用的信息和服务。
群众迫切需要政务信息公开,中央政府也三令五申,要求各地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新媒体形式,深入推进决策公开、执行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然而现实中,个别地方无视中央的要求,不仅不公开,反而刻意答非所问、空洞说教、生硬冷漠,有的地方政务平台甚至“怒怼”群众,令人失望。这方面需要做到内容实在太多了,很多地方、单位的政务新媒体仍有很大的改进提升空间。
群众生产生活中遇到难题,希望与政府加强互动,这本来是地方政务新媒体走好网上群众路线的好机会,通过便捷的新媒体方式,实现与民众的互动,听民意、聚民智、解民忧、凝民心。然而,一些地方却无意于此,到处“搬运”一些耸人听闻的消息,如“痛心!一家九口聚餐八人中毒身亡”“广州女毒王境外返回确诊,坐遍14条地铁”“可恨!26岁石家庄女子确诊前连续六天下班兼职”等,如此漠视民生,怎能提升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
很多地方政务新媒体连基本的检索功能也不具备,却把大量人力物力投放在做网络“搬运”上,让人不解。2018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进政务新媒体健康有序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各地开设政务新媒体,“要立足工作职责,重点推动与群众日常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民生事项向政务新媒体延伸。”遗憾的是,很多地方对此置若罔闻。
此外,国办意见明确指出,政务新媒体要避免“一哄而上、一事一端、一单位一应用”,而各地依然大干快上,一个居委会也要开个账号,一个乡镇开好几个账号。如此大轰大嗡,除了浪费资源,也对政府形象和公信力造成不良影响。
让“跑偏”的政务短视频回归政务服务,首先要明确定位,知道开设的账号是干什么的,为了谁、服务谁,真正把政务服务做实做细做到位,成为创新社会治理的有力方式;其次,要严格依据集约节约的原则开办账号,统筹基础建设,避免浪费和各自为政。互联网的世界不是一个部门一个部门的,而是打破壁垒的平行世界。至少,政务新媒体要具备这样的意识,并为之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