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毛同辉认为,西部地区不同于国内其他地区,有着自己特殊的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有着自己特殊的优势和劣势。因此,新时代继续做好西部大开发,务须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尤其是要着力写好三篇“大文章”。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事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今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就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作出决策部署。这标志着,伴随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启,西部大开发战略也进入了新阶段。
“十三五”时期,西部地区省份结合自身定位,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奋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取得了重大历史性成就,为新时代的西部大开发奠定了比较坚实的基础。同时也要看到,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突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任务依然艰巨,与东部地区的发展差距依然较大,仍然是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短板和薄弱环节。
西部地区不同于国内其他地区,有着自己特殊的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有着自己特殊的优势和劣势。因此,新时代继续做好西部大开发,务须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尤其是要着力写好三篇“大文章”。
一是保护好绿水青山,写好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大文章”。长江三峡雄奇壮丽,祁连山脉起伏连绵,青海三江源风光旖旎,玉溪抚仙湖风景如画……西部地区有着得天独厚的明山净水,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宝贵财富和稀有资源。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必须坚定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绿色作为发展的最鲜明底色,保持“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战略定力,发展绿色产业,推进节能减排,壮大循环经济,保障好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安全,保护好冰川、湿地等生态资源,不断加大美丽西部建设力度,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这是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我们的历史责任。
二是巩固好脱贫攻坚成果,写好压茬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大文章”。受自然条件、历史因素等影响,西部地区在全国经济版图中属于后发地区、薄弱地区,是脱贫攻坚战最吃力、最较劲的重点、难点区域。当前,决战脱贫攻坚即将收官,2020年现行标准下西部地区农村贫困人口即将全部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但收官不是终点,正因为是薄弱地区,所以更需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在全面完成脱贫任务的基础上压茬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通过充分发挥西部地区比较优势,推动具备条件的产业集群化发展,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大力发展旅游休闲、健康养生等服务业,让西部地区群众逐步实现从脱贫到致富再到过上美好生活的历史性跨越。
三是发挥好区位优势,写好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大文章”。《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提出,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引领,加大西部开放力度。西部大开发与“一带一路”建设都处于“现在进行时”,二者相辅相成。一方面,“一带一路”是中国与世界实现互利共赢的伟大倡议,其中西部是陆上丝绸之路的重点区域,承担着联通中亚、欧洲等沿线国家的重要任务;另一方面,西部地区高速发展,经济体量不断增大,生产、物流、仓储、交换等能力随之进一步提升,也会让“一带一路”合作基础更稳固、空间更广阔。因此,西部地区省份需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加快开发开放步伐,积极融入“一带一路”,更好发挥“一带一路”建设对西部大开发的带动作用,因势而谋,应势而起,打造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新高地。(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 毛同辉)
点击图片进入专题↑↑↑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推动数字经济融合创新 积蓄西部发展新动能
解决三个问题,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