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各级政府必须真正过紧日子。”这既是承诺,更是对全体党员干部发出的动员令。近年来,“过紧日子”屡屡被提及。今年,受经济下行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政府“过紧日子”势在必行,“紧日子”必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固化于制。
把“过紧日子”内化于心,首先要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在“过紧日子”中彰显为民情怀:“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过紧日子”不是紧民生,而是把钱花在刀刃上。这就必须要在质和量上下功夫,把更多真金白银投入到高质量发展和民生事业上来,用有限的财力和资源解决老百姓最关切的事,把政府精打细算的“过紧日子”变成人民群众实实在在的好日子;在“过紧日子”中诠释忠诚干净担当。党员干部要把“过紧日子”的思想融入日常工作中,把对党忠诚转化为推动发展的精神动力,把干净干事转化为为官从政的内在修养,把担当作为转化为履职尽责的实际行动,涵养做人的底气、为官的正气、办事的硬气,营造风清气正、崇尚节俭的良好风尚,在“过紧日子”中体现作风转变。决胜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打好“三大攻坚战”还有很多“硬骨头”要啃,党员干部必须时刻保持忧患意识,从细处着手、向实处着力,树牢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用严、紧、硬、实作风凝心聚力。
把“过紧日子”的实践外化于行也是刚性要求。面对今年的特殊形势和压力,党员干部要有谋发展的科学思路,做好“当家人”,摸清家底、心中有数,不“熬日子”,不“守摊子”,提升“当家”的能力素质和专业水平,集中精力抓好“六稳”“六保”,坚决兜牢基本民生的底线,努力办好群众关切的事情,进一步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
把“过紧日子”的约束固化于制,通过严密而有效的制度安排,为“过紧日子”搭建强有力的机制,用制度管好预算,在基本支出纳入财政绩效管理的基础上,尽快实施更全面的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制度,加强对财政支出的精细化管理,严防资金低效无效、闲置沉淀、损失浪费等现象发生,切实做到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进一步建立健全监管、风险防控等机制,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在政府预算的审议、批准与执行的监督方面,要真正负起责任来,管好政府的“钱袋子”,纪检监察机关履行监督职责,经常“把脉”“问诊”,让监督贯穿“管家治家”全过程;要进一步完善财政信息公开制度,依法依规全面及时公开财政预决算信息,增强一般性支出信息公开透明度,畅通党员群众反映问题的监督渠道,自觉接受内外多维监督,让“过紧日子”长效化、制度化。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