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教授冯钢近日因“出格”言论卷入舆论争议。他在其个人认证微博账号发声称:“我师门的规矩是男人半斤50度以上的酒量”,宣称某位学生为了入他门下“拼着命喝了”并对此大加赞赏。在他看来,“这样的男人绝对是中华民族稀缺之人才!” 在其微博留言中,绝大多数网友都对这种大肆宣扬酒桌文化的言论表达了反对意见。
或许在这位教授眼中,这位学生喝酒是种血性,蕴藏着“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拼搏精神。既然并非自己强迫学生喝酒,是学生自己的选择,何来欺压霸凌之说?但站在学生角度上想,“师门规矩”虽说并非导师所定,酒桌上也无人劝酒,但既然导师默许这种“师门规矩”存在还对在酒桌上拼命的学生青眼有加,那么就很难说是不是有人会为了获得导师欣赏才勉强喝酒了。
这样的“规矩”虽说不是明文规定,却是实实在在的、经过老师亲自认证的潜规则。难道一个人在酒桌上“拼”,就等于在学术上也会“拼”吗?难道为了迎合老师就将自己灌醉的人就一定能够在学术上有所建树吗?该教授为人师表,却拿与学术无干的酒桌文化作为对学生品格的考量标准还引以为豪,实在是让人大跌眼镜。
某种程度上,以个人喜好来对学生做出判定,更像是导师对学生进行的一项服从性测试。从这一事件说开来,我们更应深刻反思高校导师制下的师生关系。从近年来曝光的争议事件来看,对学生提出超出正常学术研究需要的要求及制定无理标准的“奇葩”导师不在少数。该由谁来为“师门规矩”立规矩?导师要求和指向性偏好是否合理、是否真正有利于学生成才成长?是时候静下心来思考一下了。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