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武汉大学毕业生张学荣从央企离开后回到家乡,干起了养牛卖牛肉的营生。如今,这位“阿牛哥”已经开起了公司,年销售额预计突破1000万元。
在一些人眼里,名校毕业生和养牛卖牛形成了新闻冲突。毕业于名校,进名企、当白领才是“标配”,似乎名校毕业,就应该出入大城市的高档写字楼,干一些坐办公室敲键盘的“高大上”工作,收获他人艳羡的同时拿着不菲的高薪。就连回到老家发展,往往都会被认为是在大城市“混不下去”,更不要说从事养殖、畜牧一类看似技术含量和从业门槛不高的行业,简直是显得“书白读了”。
读书无用吗?张学荣所从事的,并非简单的“杀牛卖肉”。他通过筹资不断扩大养殖规模,不断提升产品品质。注册了公司,将传统养殖业企业化运行,建立了与父辈不同的模式……这些与他的教育经历分不开。多年的书不仅没有“白读”,恰恰正因为读了足够多的书,养牛也养出一片新天地。
更与众不同的,是陈学荣的选择,他没有成为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而是成了一个放牛娃。表面上看,这是一个不体面、不高大上的职业,然而,后面是一个渴望带着父老乡亲富裕起来的有抱负的年轻人,是渴望用自己的知识和头脑改变家乡面貌的学成青年。他的内心始终怀有“让家乡富起来”的朴素愿望,怀着通过自己努力造福更多人的梦想,这些,正是多年教育形成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高等教育也为他愿望的实现提供了条件,培养了能力。
对于陈学荣来说,他的选择并不是“牺牲”,恰恰相反,他在一条不同于平常的道路上,在一片更广阔的天地里实现了自我价值,在为他人造福的同时,实现了事业的更好发展。
当年考进名校,他曾是父老乡亲们的骄傲,可以说是父老乡亲养育了这样一个名校学子,如今,他返回家乡,用学到的知识帮助父老乡亲脱贫致富,未尝不是让更多人普惠教育的“甜头”。
没有人能规定“名校毕业生”应该去干什么。知识与教育的意义,也并不只体现在薪酬和行业上。重要的是,一个人能不能通过教育为未来做好准备,将个人价值的实现融入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在实现“小我”的同时成就“大我”。
(责任编辑:邓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