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重庆成了众多追求“诗和远方”旅客的打卡圣地,使得当地旅游业快速发展,民宿行业更是呈井喷式发展。原本在城区流行的民宿,逐渐向乡村和风景区发展。部分民宿违规侵占林地,超高、超面积违建,圆梦“诗和远方”却要透支生态环境等问题日渐突出。(7月22日工人日报)
这两年,民宿很火,民宿很忙。面朝大海、依山而建、天然氧吧、鸟瞰城市……这些叫人怦然心动的广告语,若是再加上超高性价比,自然将民俗捧上了休闲旅游的首选落脚地。千城一面的酒店,拼不过依山傍水型民宿营造的“诗与远方”。而刚需对供给侧的倒逼,自然带来了民宿产业的爆发式增长。
还是数据最有说服力:据称,2017年重庆民宿只有5000家左右,到2018年底,猛涨到了3.3万家。《2019年城市民宿创业数据报告》也显示,全国各地民宿发展增量前十的城市里,重庆位列第二。简言之,越是旅游资源丰富的头部城市,越容易成为民宿资本的宠儿。从重庆到云南,从浙江到黑龙江……民宿超常规发展带火了地方旅游,却也在这种超常规发展中衍生出诸般乱象。
经营中的乱象是个市场问题,建造中的乱象不啻生态灾难。在重庆,比如寄生在林地的部分民宿,要么通过掏空部分山体来扩建,要么通过砍伐树木来装潢;在靠近风景区的乡村里,不少农庄、农家乐、乡村酒店、客栈的老板用挖掘机将住房周围的小山坡挖成了平地。山上一些有年头的树都因为民宿的建造失去了继续生长的机会,“远远望去,青翠的山上这里秃一块那里秃一块”。这大概就是“靠山吃山”。其实,海边的民宿也是如此“靠海吃海”的。云南大理民宿整治期内,仅仅三个月时间,就有1800多家民房和民宿陆续被拆,其中540多家为与洱海“零距离”的海景民宿。
民宿与自然资源当然不是“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关系。不过,有两个前提是肯定的:一则,资本野蛮生长的天性,在哪个行业都是如此。一个产业跑得过快,僭越底线与法纪的冲动就有多强。二则,民宿依山傍水、扎根村落,往往“天高皇帝远”,若是最基层的土地监管等部门没有这种警觉,最终怕就像秦岭里的“院子”一样成了明晃晃的妖异风光。眼下,生态环保的红线越绷越紧,民宿自然不是法外之地、不是任性发展的“世外桃源”。值得一说的是,《土地管理法修正案(草案)》正在程序审议并公开征求意见中,面对民宿这样的存在,恐怕也不能袖手旁观。
风光是公共资源,生态是发展红线。乡村旅游要振兴、“打卡经济”要激活,只是,网红民宿在盆满钵满的时候,不奢谈更多的社会责任,起码应该是遵纪守法的居所。宰客、偷拍、刷单、脏乱、污染、私建……当这些问题纠结在一起,国内民宿产业的合规管理就该提上议事日程了。
(责任编辑: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