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近日采访发现,近年来,重庆成了众多追求“诗和远方”旅客的打卡圣地,使得当地旅游业快速发展,民宿行业更是呈井喷式发展。与此同时,原本在城区较为流行的民宿,也逐渐向乡村和风景区发展。但在乡村和风景区的闲置资源得以盘活的同时,部分民宿违规侵占林地,超高、超面积违建,圆梦“诗和远方”却要透支生态环境等问题也日渐突出。为此,众多环保学者发出了“民宿不能靠踩踏生态红线赚钱”的声音。(工人日报7月22日)
众所周知,作为乡村旅游和“农家乐”的升级版,民俗旅游是伴随着我国旅游整体升级、自由行日益深化等背景下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尤其是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的指导意见》,首次提出积极发展客栈民宿,以及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有规划地开发休闲农庄、乡村酒店、特色民宿等之后,全国各地不断发力,民俗旅游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有数据显示,2017年重庆民宿只有5000家左右,到2018年底就猛涨到了3.3万家,位列全国各地民宿发展增量第二,可谓是这两年全国民宿大发展的一个缩影。
然而也不得不说的是,在这些大发展、快发展的背后,却也同时伴随着不少地方民宿旅游发展的无序野蛮生长和乱象等。比如一些乡村和景区民宿旅游缺少民族元素、文化底蕴、民间特色,“千宿一面”、价格秩序混乱等倾向明显。而其中最为突出和严重的,就是由于地方缺少必要的规划和管理,一些地方民宿在发展中偏离绿色底线,屡踩踏生态红线,陷入用牺牲生态换旅游、抛弃绿色换发展的背拗境地。次报道的山城重庆,无疑就是这一典型,亟需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
民宿旅游踩踏生态红线,与其赖以发展的基本根基相悖。了解民俗旅游的都知道,民俗旅游尤其是乡村和林地景区民宿,其之所以存在的非常重要元素就是农村、林地景区的自然生态、绿色环境等原生态。然而,时下不少民俗旅游动辄毁林造屋、破坏林地环境,或者生硬把一些原生态东西去掉,嫁接一些现代大都市的东西,使得民俗旅游的内涵和元素逐渐丧失,失去本应有的气息。
民宿旅游踩踏生态红线,也与国家的方针不相符。2017年,国家旅游局发布《旅游民宿基本要求与评价》行业“国标”明确,旅游民宿是指利用当地闲置资源,民宿主人参与接待,为游客提供体验当地自然、文化与生产生活方式的小型住宿设施。旅游民宿经营场地应符合本辖区内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建设规划、所在地旅游民宿发展有关规划,无地质灾害和其它影响公共安全的隐患;环境应保持整洁,绿植养护得当,主体建筑应与环境协调美观,景观有地域特色。显然,尊重民俗、民风,崇尚自然、环保,体验乡土文化,不但是民宿旅游经营理念的精髓,也是国家的基本要求。但现实中,屡踩生态红线的民宿显然与这些要求或精神不符,甚至违法违规背道而驰。
由此可见,民宿旅游屡踩生态红线,破坏的不但是民宿、景区乃至当地的旅游等大环境,降低的是游客的旅游品质和体验,根本上伤害的更是地方旅游民宿发展的根基和基础,以及不竭的动力,对地方旅游民宿可持续健康发展是一种无形掣肘,是地方旅游发展中的一种短视行为,危害大且还较为深远,得不偿失,亟需地方开动智慧,通过地方明晰规划、制定行业规范、加强民宿建设规范执法等予以解决。
关于这一点,不少地方已经采取了不少有效行动,也起到了较好的作用。比如今年以来,先后有海南、广州等地出台了当地的《乡村民宿发展规划》《乡村民宿管理办法》等规定,为当地民宿朝个性化、专业化、精细化方向加快发展,实现从培育起步阶段进入到调优升级阶段的跨越发展,不断注入活力和调向定锚,值得地方关注、跟进学习和借鉴。
(责任编辑:臧梦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