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源吸烟事件:不要忘了那个窥探的镜头

2019年05月24日 07:41   来源:红网   王海亮

  近日,王源吸烟事件一经曝光,顶级流量的影响力迅速使得舆论陷入沸腾。5月22日,澎湃新闻就该事件展开进一步采访,在微信公众号上发布视频。视频中显示,王源等人所在的餐厅人均消费3360元,餐厅为了保护客人的隐私还会在每个包厢门口让服务员守候。(5月22日 澎湃新闻)

  在这样一个保密性良好的高档餐厅里,窥探事件的镜头只能来自窗外。但是这样一只眼睛一直躲在事件的背后,并没有多少人去探究它的正当性。

  无独有偶。2018年11学,花总在微博上曝光的五星级酒店卫生门事件,其结果的爆炸性也顺利掩盖了视频出处的不正当性。当这样爆炸性事件发生的时候,涉事方总是急于面对公众的指责以及自己公关形象的挽救,无暇顾及其他。即使有人对这样窥探的镜头提出质疑,也总是止步于隐私权与公共利益拉扯的灰色地带。

  事实上,在这样一个网络高速发展、信息几近透明的时代里,隐私权仍然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在我国成文法律中,没有一部法律有明确的隐私权保护内容,在司法实践中,遇到隐私权问题时,司法解释也只是规定以名誉权的名义来保护隐私权。而涉及公共人物的隐私权、隐私权与公共利益的冲突等事件时,也无法从法律中获得清晰具体的规定作支撑。

  在这样的情况下,隐私权没有形成独立人格权,公众对隐私权的内容以及是否侵犯隐私权问题也是认识模糊。

  而且,在实际情况中,我们对于隐私权被侵犯并不是无动于衷,反而非常敏感。为了保护我们的隐私,我们曾对怎么找出酒店安装的针孔摄像头进行攻略普及;我们曾经无数次地发声反对,微博热搜也多次反映出相关诉求;我们曾无数次气愤又理直气壮地指责偷窥的镜头,并诉诸法律保护……

  但是,社会事件是复杂的。很多时候,涉事方一多,利益拉扯一复杂,我们就不能这样单纯地、理直气壮地去指责那些泄露私人信息的镜头,而且,有些时候,我们还会选择性地忽视那些镜头。

  其实,花总用来探究酒店工作人员实况的镜头和酒店安装的镜头并没有什么不同,但是我们却对二者采取了完全不用的态度,因为在许多人看来,他们的目的是不一样的。但是我们总是忘了,“技术是一个中性的东西,是一种工具……如果任由其泛滥,容易遮蔽掉技术背后真正关键的东西——使用技术的人的作用与良知。”在这些“涉事”镜头面前,谁能有自信前者一定只会录下酒店工作人员的失职,而后者却一定对我们毫无益处呢?

  隐私权在我们的法律与生活中是一个不甚明确的灰色词语,但是,正因为如此,更不能一厢情愿地去解读它。实际上,事件越是复杂,通过良好的意见表达与舆论沟通,就越有可能促进真理的出现,隐私权也只有通过这样的事件,才能越变越明朗。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