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在诺奖看到下一个“爱因斯坦”

2018年10月09日 07:51   来源:长江日报   

  今天,气候变暖、能源危机、流行疫病、粮食危机等老问题依然困扰着人类。不用看得太远,一块小小的手机电池就能让我们感受到技术领域的广阔。技术改变生活,科学探索最终是服务于人类,这并不矛盾。但很多时候,相信很多人也期待在诺奖看到下一个“爱因斯坦”,期待一些伟大的理论突破,一些从无到有的发现,将人类的认知继续带向更深远的时空。

  10月1日至3日,2018年诺贝尔奖中的三大自然科学奖项逐一揭晓:生物学家发现免疫系统制动机制,从而衍生了癌症治疗新方法,物理学家用光镊移动微小物体并制造最短最强激光脉冲,化学家掌控酶和抗体定向进化的力量。

  相较于去年“引力波”引起的广泛关注,本届诺奖堪称平淡。很大程度上,这是因为本次诺奖获得者的成果并没有那么“新”,多体现为现有理论基础上的小步累进,更偏于应用研究。近年来,诺贝尔奖偏向应用领域的趋势也很明显。

  历史地看,诺贝尔奖一直注重的是理论原创性。纵观历届诺贝尔奖得主,很多都是提出了重大理论发现。例如爱因斯坦的光电效应定律、居里夫妇的放射性元素、维尔纳·海森堡的量子力学等等。这些发现,很多触及到了时空、存在等科学的基础性问题,从根本上改变人们对世界的认知,或者为已有认知带来全新理解。

  不过从中也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地方,例如爱因斯坦获奖凭借的不是他最出名的相对论,而是在大众中缺乏知名度的“光电效应”。原因在于,诺贝尔奖对理论的验证程度要求极高,但往往越是突破性的发现,验证的周期越长。相比于“光电效应”,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在很长时间都没有得到完全证实。爱因斯坦曾说:“当我发表相对论理论的时候,几乎没有人能理解。”科研史上,错过诺贝尔奖的理论发现其实也不胜枚举。

  20世纪上半叶,是这些伟大发现集中出现的时期,以爱因斯坦为代表的科研巨擘们几乎重构了整个科学体系。之后的很长时间,科学再次进入量变积累的时期,加上突破性理论得奖的滞后性,近些年诺贝尔奖的获得者确实少有史诗级的理论发现。

  如果把诺奖作为当前科技成果的集中展示,可以说,当前科学研究的趋势是在经典理论构建的框架内,更多在应用领域,用技术研究的进步,更多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事实也是如此,20世纪中期开始,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为代表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利用和发展上半个世纪的伟大发现,让人类在短短数十年间取得了过往千年未取得的繁荣。

  今天,气候变暖、能源危机、流行疫病、粮食危机等老问题依然困扰着人类。不用看得太远,一块小小的手机电池就能让我们感受到技术领域的广阔。技术改变生活,科学探索最终是服务于人类,这并不矛盾。但很多时候,相信很多人也期待在诺奖看到下一个“爱因斯坦”,期待一些伟大的理论突破,一些从无到有的发现,将人类的认知继续带向更深远的时空。(邢帆)

  网友谈“诺奖”

  网友“王立铭”:科学家们真正需要的,大概是更好的经费支持、更单纯友好的工作环境,以及志同道合的合作伙伴。诺贝尔奖这样的重要奖项,也确实能够体现人类世界对科学成就的认可和赞美,能够激励更多的青少年喜欢甚至投身科学事业,能够让公众更关注科学,从而吸引更多的资源进入科学领域。

  网友“Lynn”:敬佩这些默默坚守、脚踏实地的科学家。诺奖得主有各自的国家,科研成果却能够成为全世界共享的利好。

  网友“海鸥”:未来的世界会是什么样子,想想就觉得很激动。科技改变世界,科学家创造奇迹。

  网友“一叶知秋”:少一些功利主义的追求,多一些“不为什么”的坚持,可能恰恰是科学研究最为需要的境界。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