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杰棠:以创新为支点推动高质量发展

2018年04月19日 07:05   来源:经济日报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时代,基本特征就是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的重要支撑作用。当前,我国创新发展面临重要机遇期,要加快体制机制改革,坚持不懈地提升创新能力,从而不断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两大里程碑式的判断对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高屋建瓴的指导意义,也是研判经济走势的重要基石。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实现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的有力支撑,必须坚持不懈地提升创新能力,在创新发展的道路上砥砺前行。

  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点”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创新”赋予了两个重要定位: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我们今后的发展方向毋庸置疑是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因此,创新作为“第一动力”所引领的也一定是高质量发展;现代化经济体系是高质量发展阶段的一个重要特征,创新作为其重要支撑就是要撑起一个更高质量的经济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意味着要不断提升资本和劳动等要素投入的产出效率,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则要不断提升产品和服务的性能和质量,这正是创新的题中之义。正如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的,要推进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

  要支撑起高质量发展的重任,我国的创新能力本身也需要从数量积累走向质量升级的新阶段。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积累,我们许多科技和创新指标已经显现出数量优势,部分领域甚至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但整体质量和效率仍需提升。目前,我国研发经费支出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占GDP的比重达到2.1%,超过了经合组织(OECD)国家的平均水平;研发人员总数、专利申请量均居世界第一;新技术应用、新业态蓬勃发展,创新型企业数量不断增加,数字经济总体规模仅次于美国。但是也要看到,我国基础研究投入与主要发达国家仍有很大差距,科技产出质量也仍需进一步提升;新兴产业领域仍存在核心技术短板;企业的整体创新能力和动力仍不足,基础工业配套能力不强;知识产权保护不力、质量标准体系不健全和执法不严、政府采购支持力度较小等问题仍然不容忽视。

  创新发展面临重要机遇期

  尽管仍存在诸多挑战,但是近几年我国创新发展的市场环境、政策体系以及国际大气候都在持续改善,有利于创新的社会氛围正在形成,创新发展正在迎来一个新的历史机遇期。

  首先,市场环境正在向有利于激励创新的方向发展。曾几何时,房地产、金融等行业的利润率和投资收益率远远高于高技术产业,致力于创新的企业家面临非常高的机会成本。近年来,随着合理整顿金融秩序等重大政策措施的实施,再加上简政放权改革的持续推进和“双创”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创新对长期健康发展的重要性,产生了研发和应用新技术的动力。

  其次,国家对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更加重视,布局了一批科学中心和大型科研设施,产生了许多重大突破性科研成果,未来可望为国家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提供基础支撑,为企业创新活动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

  再次,人工智能、大数据、生物基因、新一代数字通信等新技术方兴未艾,为创新创业和传统产业升级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和无限可能性,谁能抓住这一次技术革命的机遇,则必将成为中国创造的领头羊。

  此外,随着国民经济统计体系的调整,研发支出中能获得收益和报酬的部分已经可以进入GDP。我国2017年研发总支出约为1.7万亿元,其中大约能有三分之二进入GDP,这对各级政府支持创新有着较强的正向激励作用。

  以体制机制改革优化激励创新

  以提升创新能力为支点推动高质量发展,关键是要围绕关键环节,以体制机制改革为抓手,既要发挥政府“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作用,又要依靠市场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和活力,共同推动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第一,要加强统筹协调、完善管理机制,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创新发展涉及多个部门的职能,为了加强政策之间的一致性,应加强基础研究、科技计划、体制改革、创新政策与经济发展全局的宏观统筹,并通过对政策一致性和实施效果的评估,促进政策落到实处。在财政科技资源配置和项目布局上多采取“自下而上”的方式,集众人之智、听取企业意见,更多发挥社会力量和市场选择作用。

  第二,要增强原始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成功实现追赶的后发国家有一个普遍规律,那就是当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的时候,基础研究投入会快速增长。我国目前也到了需要大幅增加基础研究投入的阶段。应统筹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需要,加大科学研究支出比重,提高科技成果供给质量。加强大科学中心重大设施建设,逐步完善科学中心和国家实验室管理制度,以绩效考核、奖励等方式促进大科学设施开放共享。支持企业承担和参与需求导向的基础研究计划,提高基础研究的国际合作水平。同时,加强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业化技术转移队伍建设,培育社会化的专业技术转移机构,促进基础研究成果与企业、市场需求的对接。

  第三,要构建鼓励创新的监管体制,以新技术带动传统产业升级。坚持鼓励创新和包容审慎的原则,采取既具弹性又规范的市场准入监管。既要破除影响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发展的制度障碍,又要对潜在风险做到早发现、早化解,促进行业规范健康发展。促进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高速发展和深度应用,帮助制造业企业更加了解广大消费者需求结构的变化和升级,促进与消费者之间的供需对接,创造高质量的产品和市场。

  第四,要优化资源配置和制度环境,提升企业创新动力和能力。要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发挥市场配置创新要素的作用。开放更多行政性垄断行业的准入,给创新创业提供更大的市场空间,公平对待各类有创新积极性的企业。有效发挥质量标准体系的作用,倒逼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有效保护知识产权,促进知识产权高效运用,加大对知识产权侵权假冒的处罚力度。坚持开放创新,鼓励企业利用国际创新要素提升创新能力。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创新发展研究部副部长、研究员 田杰棠)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