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隐私换便利” 有种愿意叫“被愿意”

2018年03月30日 08:05   来源:长沙晚报   文峰

  近日,多家媒体报道了这样一则消息:百度集团董事长李彦宏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就个人信息利用问题发表观点——“我想中国人可能更加开放,对隐私问题没有那么敏感。如果可以用隐私交换便利,那很多情况下他们是愿意的。”此一新闻,引发舆论热议。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所谓的观点是翻译后的版本。因为李彦宏是在回答麦肯锡公司董事长、全球总裁鲍达民的提问时说出这些话的,他用的是英语。在交流中,他首先强调目前中国已经意识到相关问题的重要性,非常重视隐私和数据的保护,之后,他才谈及国人的隐私权意识和相关行为。众所周知,英语和汉语的思维不一样,再加上语意本身就有模糊性,即使再好的翻译版本也可能会出现情感色差,可能会与说话者的原意存有出入。更何况,看过视频,我们就可以知道,李彦宏这些话显然是有语境的,这种语境就是基于问题之上的中外用户对比。

  可是,不少媒体的报道却用了吸引眼球的标题:《李彦宏称中国用户愿意用隐私交换便利》《李彦宏称中国人对隐私不敏感》……更有意思的是,一些爱翻白眼的评论员闻风而动,一出场就给李彦宏扣帽子,说他傲慢,希望他闭嘴。

  要知道,就在太平洋对岸,美国的Facebook目前正因隐私问题陷入舆论漩涡。在短短几个交易日里股价跌了16%,其市值蒸发量接近800亿美元。可以说,Facebook的损失额度几乎等同于百度的总市值。李彦宏是百度创始人,他一向给人智商、情商双高的模范印象,显然,在曝光率极高的论坛上不会那么没谱地刺激自己的“衣食父母”,主动把自己放到火上烤。

  在我看来,李彦宏只是陈述了一个既成的事实和现象。因为,在我们生活中确实存在用隐私换便利的情况。只不过,李彦宏没有说出背后的原因。这个“愿意”原本也是要打引号的。可能按照语境,翻译成“倾向于”更妥。其实,就行为选择而言,愿意本身也分为两种:一种是自愿,一种是“被愿意”。而以隐私换便利,恰恰属于后者。故而,我们不能断章取义地说李彦宏浑身都是资本家的傲气。

  在互联网时代,如何保护隐私,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核心关切。特别是过去发生的一些触目惊心的电信诈骗案件,早已给人们提了醒。比如,我们安装一个手机App,就需要进行多项无关授权。每一次填写个人信息,点击“同意”,我们都更加接近成为互联网时代的“透明人”。作为用户,人们不是不知道风险,而是缺少更优选择,无奈只能“无条件信任”。因为要么服从,接受风险隐患;要么无法享受服务,而这项服务又是必需的,人们也就只能退而求其次。要知道,无论是在现实空间,还是在虚拟空间,哪个正常人会希望自己的隐私信息裸露在公共区域?如果既能保护隐私,又能享受便利,那谁会不愿意?如果保护隐私的手段和相关的惩处机制非常完善,那谁又不想竭尽全力保护个人隐私?

  客观地说,隐私保护不力的问题,当前主要存在于市场领域,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这一块,对隐私保护还是有力的。个人隐私不该成为商业利益的牺牲品,当“透明人”的担忧在市场领域广泛存在,恰恰说明解决这个问题的紧迫性。而要做到这一点,是需要合力的,光靠企业自律可不行。特别是在大数据产业兴起的阶段,我们必须要有科学的顶层设计,必须要有专门的执法部门和受理普通投诉的部门。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