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团养老”如何实现和谐相处?经验能否复制?

2017年12月20日 16:21   来源:西安晚报   

  主持人:杭州余杭瓶窑的王阿姨,老两口住着200多平方米三层农家小别墅,有鱼塘、有菜地、有果树、有鸡鸭。子女们工作比较忙,平时感觉有点冷清。今年7月他们开始尝试“抱团养老”生活,目前,王阿姨农家小别墅里一共住着7户人家,大家互助互爱,生活和谐。这可能是中国首个“抱团养老”的成功案例。

  房清江(湖北 公务员):“抱团养老”其实是互助养老模式的一种,像上述志同道合的老人,住在一起,组成了类亲情式的组织,一起生活,相互照顾,共度晚年。应该来说,这种养老模式是除了亲情养老之外,最能满足养老精神需求的形式,居家养老太孤寂,社会机构养老又不够自由。不同模式的选择,折射老年人对养老的不同层次需求。

  主持人:这个“抱团养老”案例是如何实现7户人家和谐相处的?

  钱夙伟(浙江 职员):老年人有着各自的脾气性格习惯,以前又素不相识,现在要在一个“大家庭”里生活,要融洽相处确实很难。王阿姨“抱团养老”的成功,在于“抱团养老”的成员,有共同生活所需要的大致相同的志趣,“抱团”之前,王阿姨夫妇在家接待、面试了20多对夫妻,从中挑选了几对夫妇。“抱团”之后,又签署《结伴养老协议书》,规定了各自的义务和责任。实践证明,只要做好这些“抱团养老”所不可缺少的基础工作,“抱团养老”并非不可行。

  主持人:结合现实来看,这种“抱团养老”是否能被复制?

  凌寒(湖北 职员):“抱团养老”反映了当今养老方式多样性需求,是对机构养老很好的补充,契合未来互助养老的大趋势。然而,抱团养老虽好但不宜盲目复制。首先,要想获得良好的“抱团养老”体验,对硬件条件和软件条件都要求比较高,如房东的家必须足够宽敞,还需要一定的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入住老人经济条件与生活理念也能彼此相融。此外,如何在陌生人之间构建信任与情感,如何规避安全风险等都制约着“抱团”的可能性。之前一些老人“抱团养老”遭遇失败的事例便佐证了这一点。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