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研要“做大”更要“做精”

2017年10月20日 21:36   来源:北京日报   范荣

  由英国商务能源与产业战略部主持的最新研究显示,中国学术论文被引量跃居世界第二。此研究主要统计了2010至2014年间学术论文国际被引数量。几年间,中国学术论文被引量的世界占比,从2010年为11%上升到2014年的18.1%,是前三名国家中唯一被引数量逐年增长的国家。

  论文引用量是衡量一个国家科研文献认可度的标志。虽然我们一直强调不唯引用量,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个指标的变化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中国学术影响和科研实力的提升。稍微留心就可发现,诸如此类的喜报在近些年并不罕见。比如,2016年自然指数排行榜中,中国的12所大学进入全球高校前100位;《2016研究前沿》明确提到,中国学者在物理、生物、数学、计算机等领域表现优异;ESI、SCI、学术著作、专利数等其他科技指标也进步神速……点滴变化是一个个缩影,折射出中国日渐稳固的科技大国地位。

  很多人都诧异,为何短短几年间,中国科研水平就从学习、跟随实现了追赶、超越?厚积方能薄发,科研硕果的收获源自我们多年的耕耘。这首先体现在国家投入上。就拿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占GDP的比重来说,2000年这个数字只有1%左右,而到了2016年已经上扬到2.11%,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大大缩小。很多科研工作者感慨,“30年前,我们羡慕欧美同行科研经费充足;现在,许多欧美同行羡慕我们在经费上更有保障。”紧随经费支持的,是不断优化的管理体制。为广大科研人员“松绑”,给予科研人员更大的资源支配权和技术决定权,让智力价值和人力投入得到合理回报……当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真正口惠而实至,科研的火苗自然越烧越旺。

  源远才能流长,根深方能叶茂。对科研前所未有的重视,源自我们愈发深刻的认知:科研水平代表一个国家发展的后劲,决定着当下的实力水平和未来的发展高度。尤其是原始创新和基础创新,更是科学之本、技术之源。纵览世界科技强国,无不是在基础学科领域有着深厚积淀。有数据表明,过去20多年,美国经济增长的50%归功于以基础研究为动力的研究和开发。反观中国,虽已是科研大国,但还不是科研强国,尤其是在原始创新、基础研究方面存在一定短板。这就要求我们在“做大”中国科研的同时,更要“做精”——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不断补齐短板,力争把科技创新的地基打得更牢。

  当前,“创新势头在地理上向东方转移”日益成为现实,“世界各国需要改变对中国创新的印象”是观察家给出的真诚建议。在科技创新的又一个春天里,让我们继续为“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积蓄力量,定会有更多中国创新占领科研制高点。

(责任编辑:邓浩)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