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和论文需要动真格的监管

2017年06月16日 09:37   来源:工人日报   王传涛

  关于学术造假与论文抄袭,监管部门这次恐怕要真正瞪起眼来。过去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态度,无形助长了学术造假的恶劣风气。

  据央视6月14日报道,今年4月20日,107篇发表于2012年至2016年的中国医学论文被国际期刊《肿瘤生物学》一次性撤回,原因是涉嫌伪造同行评议。科技部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于本月14日回应,此事件影响恶劣,严重损害了我国科技界的国际声誉和广大科技人员的尊严,同时也反映出我国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惩戒体系和力度都还需要进一步改进。

  论文被集中撤回事件,终于等来了坚定而明确的官方回复。总结来看,官方回复包含三层意思,一是逐一彻查,将调查结果向社会公开;二是暂停相关科研项目及基金;三是启动网下清扫工作,打击论文造假的“灰色产业链”。

  应该说,科技部等部门的回应是严肃认真的,也足以震慑整个论文造假产业。接下来,公众希望尽快看到“伪造同行评议”的调查结果,希望看到相关论文作者因论文造假而受到处分。更希望看到,此次学术丑闻之后,我国学术管理体制可以建立起一套严苛的管理办法和制度,彻底规避造假与抄袭。

  事实上,我国论文被国外学术刊物撤销,已不是第一次。施普林格出版集团和拥有《柳叶刀》、《细胞》等知名学术期刊的出版巨头爱思唯尔出版社,此前都曾多次撤回来自中国的造假论文。换言之,因论文造假或抄袭而导致丢人丢到国际上的情况,并不鲜见。然而,却很少能看到如此严肃的官方回复。关于论文造假与学术腐败,似乎从来都是“九龙治水”的摊子、“无龙治水”的结果。

  论文造假泛滥成灾,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几个:首先,就滋生土壤看,是评职称的社会现实需要。很多职业想评职称就需要发表学术论文,而且学术刊物的级别越高越好、越洋气越好;其次,关于学术造假与论文抄袭,监管部门此前缺乏必要的严厉手段,甚至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态度,无形助长了学术造假的恶劣风气。

  学术问题无小事。梁启超曾言,“学术之势力左右世界”。揆诸现实,我国落后的恐怕不只是学术水平,还包括与学术联系在一起的社会生产力与技术的创新力。

  乱象需要终结,主管部门需要严肃处理此类学术不端的问题。我们不仅需要坚定的官方表态,更需要强硬有效的官方治理。对于学术、学人与学界,管理部门应该致力于提高论文抄袭的违法违规成本,建立常态化、法治化的科研、论文监督监管机制,正本清源,还学界一方净土。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