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英文无论采取何种模式都必须确立“一个中国”的核心认知

2017年10月16日 11:35   来源:中国网   张华

  台湾地区领导人蔡英文发表了一年一度的“双十讲话”。

  外界普遍期待,蔡英文能够抓住机会,一方面为其内部的“台独”作为“消毒”,同时在中共十九大之前向大陆释放善意,但她却选择当一名假装睡着的人,甚至用自欺欺人的辞藻,希望欺骗整个世界。

  在今年的“双十讲话”中,蔡英文用了499个字来描述目前的两岸关系和其大陆政策。蔡英文称,为维护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已尽了最大的善意,重申了其所谓的“四不”原则,即“善意不变、承诺不变,不会走回对抗的老路,但也不会在压力下屈服”。蔡英文还提及今年两岸交流30周年,认为“关键就在双方可以搁置政治争议,实事求是,在交流互动中,不断累积善意,创新思维及模式”。蔡英文还特别提及两岸青年人的交流,认为可以“对彼此成长背景的差异有所理解,也对一起打造更美好和平的世界,培养出一些默契”。最后,蔡英文再次呼吁与大陆一道“展现长年累积而来的圆融政治智慧,以坚定意志和最大耐心,共同寻求两岸互动新模式,为可长可久的两岸和平稳定关系奠定基础”。

  如果不是一个专门研究台湾问题的专家,从蔡英文的演说中,可以看到华丽的辞藻,甚至可以感受到其内在的温度。但是,如果对蔡英文的两岸政策稍有了解,对华丽辞藻背后的实质有一个初步的分析,就会发现这完全是一个自欺欺人的骗局。

  之所以说是“自欺”,就在于蔡英文妄图欺骗台湾百姓。其一,让台湾民众相信其有能力维护台海和平稳定。台湾民众最担心的,不是蔡英文搞所谓的各种改革,甚至不是其搞不好台湾经济,而是其“台独”政策可能引发台海紧张,甚至招致台海战端。对蔡英文而言,首要的是要台湾民众相信,其执政不会给台湾民众带来灾祸。因此,在演说中,蔡英文强调台湾要有强大的防务能力,要“强化国军战力、提振国军士气”,“全力捍卫2300万人的安全”;同时,声称“虽然因为双方政治立场差距造成两岸的波折,但也努力维持两岸关系的基本稳定”。但问题是,台海真的安全吗?2016年7月,台湾发生了所谓的“导弹误射事件”,差一点就引爆台海冲突。今年以来,台湾持续派出舰机跟踪大陆绕台的军舰和飞机,也非常容易引发意外事故。

  其二,希望让台湾民众相信,台湾的发展与两岸关系毫无关系。这是民进党的一贯思维,就是天真地认为,台湾可以离开大陆而发展的很好。在演说中,蔡英文提出要“让人民过更好的生活”,提出了一系列天花乱坠的计划,包括经济结构调整、“社会住宅”、“长照2.0”、“幼儿保育”等等。问题是,这些都需要经济发展,需要巨额的财政收入。没有两岸关系,台湾当局可以做得到吗?一个基本的事实是,如果没有从大陆每年赚取1000多亿美元的贸易顺差,台湾每年的对外贸易将呈现逆差的状态。此外,蔡英文大谈特谈的一个方面是台湾要“寻找在国际新秩序中的位置”。这就更是痴人说梦了。中国作为一个崛起型大国,正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有哪一个国际组织或国家敢侵犯中国的核心利益与台湾保持不正常关系?去年以来,台湾从国际民航组织和世界卫生大会中被踢出来,以及巴拿马、圣多美和普林西比等国与台湾“断交”,就是明证。

  之所以说是“欺人”,在于蔡英文妄图欺骗国际社会和中国大陆。其一,让国际社会误认为其一直在积极改善两岸关系,如果两岸关系出了问题,责任不在蔡英文一边。蔡英文在演说中称,“已尽了最大的善意”,并且呼吁与大陆“寻求两岸互动新模式”。可以说,蔡英文作为一名擅长包装鼓吹的政客,这一套说辞已经欺骗了部分国际社会。专司美国对台事务的白手套机构“美国在台协会”理事主席莫健目前表示,“蔡英文务实、有创意”。也就是说,美国认为蔡英文为改善两岸关系做出了努力,而责任在中国大陆的“保守”和“教条”上。事实上,蔡英文一直拒绝承认“九二共识”,改变了此前台湾当局对大陆做出的承诺,破坏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才导致两岸对话协商的中断。而且,蔡英文一直在岛内搞各式各样的“台独”活动,使两岸互信进一步受损。

  其二,让大陆放弃“一中原则”,并建立两岸互动新模式。此前,蔡英文曾多次表示要与大陆建立互动新模式。10月4日,蔡英文接受台湾“中央社”采访也提及“希望十九大后,两岸可以思考互动新模式,让两岸关系更活络。”此次演说中,蔡英文再次声称,“面对两岸及区域发展的新情势,两岸领导人应该共同努力,展现长年累积而来的圆融政治智慧,以坚定意志和最大耐心,共同寻求两岸互动新模式,为可长可久的两岸和平稳定关系奠定基础”。

  国台办发言人在回应中指出,台湾当局不论提出什么模式、主张,关键是要说清楚两岸关系的性质这一根本性问题,确立台湾与大陆同属一个中国的核心认知。也就是说,蔡英文当局的新模式关键在于是否将两岸界定为一个国家。如果是以建立新模式为幌子,将“一个中国”作为议题,而骗取中国大陆与其恢复谈判,那蔡英文算盘则完全打错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科研室副主任)

(责任编辑:邓浩)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