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寨国际比赛层出不穷,根源于错位的价值认同(图)

2017年08月22日 13:23   来源:南方网   杨朝清

  广东深圳市福田区一家艺术培训学校的几名学生家长反映称,近日在一名老师带领下,家长陪同学生前往新加坡参加了一项“国际比赛”,但到场后发现赛事十分简陋。学生家长认为主办方有虚假宣传嫌疑,另外主办方对旅游行程的安排也十分混乱。(8月21日南方都市报)

  号称“国际比赛”,参赛选手全是国内的;活动现场没有主持人、没有其他观众、在场评委既不够专业也不够用心,怎么看都不像是一场“高大上”的国际赛事。 “山寨国际比赛”说到底,只是“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山寨赛事的一个缩影。

  一些培训学校之所以热衷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各样的“山寨赛事”,显然有名利的驱动。一方面,“山寨赛事”要收取一定的费用,培训学校可以从中分一杯羹;即使不能赚到多少钱,也可以让学校教师利用旅行社的“免单名额”免费旅游。另一方面,如果学生在“山寨赛事”上获奖,这些培训学校就可以利用这些符号去营销,争取更多的生源,从而将利益的蛋糕做大。

  “山寨国际比赛”的背后,隐伏着一些培训学校的“野蛮生长”。不同的社会阶层在生存生态上存在着鲜明的反差,让实现向上的社会流动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心态;“争上游”的竞争激烈甚至残酷,不仅是孩子们之间的较量,也是不同家庭之间的比拼。在幼儿园升小学、小学升初中的择校过程中,孩子们不仅要进行成绩的比较,也要进行才艺的竞赛。旺盛的市场需求,让一些培训学校找到了“生财之道”。

  “山寨国际比赛”的参赛成本并不低,家长们为何身不由己却又欲罢不能地陷入其中?孩子们心动了,家长们不愿意让孩子们失望只是其中一个因素,家长们偏差、错乱的价值认同同样不容忽视——在社会转型时期,浮躁、炒作等不良社会心态,让焦虑的成年人不断鞭策孩子们在所谓成功的道路上一路狂奔;“山寨赛事”以及山寨奖项,带给孩子们和家长们虚假的脸面与荣耀,本质上就是一种自欺欺人。

  法国哲学家福柯有句名言,“一个人最重要的作品,就是他自己”。如果是真正的“国际赛事”,看重的应该是参赛选手们的知识、经验、技术、能力等文化资本,而不是家长们的“钱袋子”;给钱就能参加的比赛,还是不去为好。如果本末倒置,打着“国际比赛”噱头的比赛早晚会露出“山寨”的“价值底色”。

  “山寨国际比赛”带给人们的不仅是一种物质上的损失,也是一种精神上的伤害;更让人担忧的是,它会伤害孩子们天真、纯净的心灵,让他们过早学会功利与算计,流失“赤子之心”。面对层出不穷、五花八门的比赛,家长们不能随波逐流,而是要学会及时给欲望号列车刹车。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