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担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使命

2017年07月24日 08:20   来源:光明日报   祁远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人民福祉,关系民族未来。当中国以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角色重回世界舞台中央之时,传统粗放型发展方式带来的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加剧、生态严重破坏等问题成为民生焦点,影响了人民群众对于我国改革发展成就的获得感。在新形势下,加强和改善生态文明建设刻不容缓。

  “我国生态环境矛盾有一个历史积累过程,不是一天变坏的,但不能在我们手里变得越来越坏,共产党人应该有这样的胸怀和意志。”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掷地有声。以历史的视角看,生态环境资源不仅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而且是我们留给子孙后代的重要财富。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建设现代化国家,应探索走出一条环境保护新路,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建立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同时加强督查确保落实,切实把保护生态环境当作改革发展全局中的重要任务。

  首先,注重顶层设计,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的理念。思想上的雾霾不除,空气中的雾霾就不可能根除。现在,妨碍环保理念落实的症结在于把发展和保护对立起来。这就要求各级领导干部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科学论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绿色生活方式,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的增长点、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成为展现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

  其次,加强制度建设,确保生态文明建设有章可循。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党的十八大特别是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新环保法和《环境保护督查方案》《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等一系列新规章制度出台,生态环境保护的制度设计、执行、督查、惩戒等各个环节都得到完善,生态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要求得到落实,让生态文明建设有了切实可行的抓手,也展示了中央重拳治理环境污染的坚定决心。

  最后,严格生态督查,让环保法律法规长出“钢牙利齿”。制度的生命在于执行,确保生态环境相关法规制度从纸面落到实处,还需要加强各级环保督查,让环保法规制度长出“钢牙利齿”。日前,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问题督查处理情况向全社会公开通报,一批领导干部受到严厉问责。这次督查问责犹如一记重拳,有力震慑了履行生态环境保护职责过程中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假作为等问题,对各地都起到了重要的警示作用。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从“求生存”到“求生态”,从“盼温饱”到“盼环保”,人民群众对干净水质、绿色食品、清新空气等良好生态环境的需求真实而迫切,这也是当今时代社情民意的最大公约数。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让我们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环境,为子孙后代留下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银行”。

(责任编辑:邓浩)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