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中国梦急需大批有活力、有创造力的人才队伍,而人才评价的硬尺子却不能充分吸引和容纳各方面人才。固化僵化格式化形式化的人才评价机制与现实脱节、与未来需要不合拍,已是非变不可
媒体报道说,山东省将在5年内完成职称制度改革,不唯学历、职称和论文,只惟品德、能力和业绩。如果完成,这将是人才评价机制的一个重大转变。
一个职称制度改革的会议,说“不唯职称”,有些令人难以理解,因此,我怀疑媒体报道是否准确。评价人才,可以说不唯职称;评职称,可以说不唯学历、论文。但职称本身不是要取消,不是要弱化,而是要使职称建立在品德、能力和业绩之上。
职称是人才评价的重要体现,职称评定应与人才评价统一起来。在任何一个地方,谁能做事,谁做得好事,谁专业水平高,人们往往心中有数。这是实际上的人才评价。但职称、学衔、荣誉、待遇、晋升等等,未必总是与之相符。
品德有时事实上被排斥在人才评价标准之外,不少人认为专业就是专业,不必讲品德,或认为讲品德很软,无法评价。有时评价人才只讲学历、资历,先来的先得,文凭高的全占。有时又似乎很讲实绩,于是论文、著作、成果鉴定、核心期刊等讲究,搞出无数怪状。还有时人才评价成了按权力分配,挂名牵头,“仕而优则学”。还有时是个人好恶最重要,以“情商”高低来评价人才。
改革开放初期,百业待举、百废待兴,人才评价有过一次大变革,各方面人才得以不拘一格而降之、用之,那是一个急需人才也尽量做到人尽其才的黄金时期。随着人才评价越来越规范,人才队伍越来越壮大,各种“指标”越来越硬,而区分人才的功能却变弱,人才评价体系开始产生了某种程度上的“僵化”、固化。
能力和贡献不重要了,会不会外语更重要;创造创新不重要,是不是海归才重要;有没有水平不重要,论文发没发到国外杂志上才重要,哪怕研究汉语也非到国外发表才算数,充分显示出文化自矮一格、自信缺乏的问题。求贤若渴、唯才是举、不拘一格、各展其才的氛围不浓了,但它又恰恰是以格外重才的形式表现的,刻舟求剑的标准横行起来。袁隆平当院士历经艰难,屠呦呦至今没当上院士,令人感慨。
今天,价值多元、利益多元的格局已经呈现,怎样使知识分子和各类人才能够凝聚在国家至上、民族至上、人民至上的价值周围,已是十分突出的问题。实现中国梦急需大批有活力、有创造力的人才队伍,而人才评价的硬尺子却不能充分吸引和容纳各方面人才。固化僵化格式化形式化的人才评价机制与现实脱节、与未来需要不合拍,已是非变不可。
山东立下目标,5年建立唯品德、能力和业绩的职称评价制度,至少表示问题得到了确认和正视。人才评价体系不只是评职称,但其病症与评职称之弊差不多,希望也一并得到正视,且有治病的时间表、路线图。
(作者系知名媒体评论人)
(责任编辑:范戴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