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文物保护:守望文明是所有人的事

2017年03月27日 08:23   来源:人民日报   张 贺

  社会力量动员越充分,文化守望者就越多,也就越能提升文物保护和利用的水位

  日前,山西省政府公布了文物保护利用“文明守望工程”实施方案,鼓励和引导社会组织、企业或个人通过出资修缮、认领认养等方式,参与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其他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利用,引发舆论高度关注。

  有些人担心此举会影响文物安全,甚至会让部分文物古迹从此变成私人会所。这种看法充满忧患意识,却忽略了当前文物保护的主要矛盾。

  目前一个急迫的问题是,仍有数量庞大的文物,保护力度远远不够。我国仅不可移动文物就有近77万处,列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只有12万多处。许多级别较低的文物保护单位缺钱缺人,许多野外文物处于无人员、无设备、无管理的“自然”状态。据报道,山西有的县文保资金是“零”,不少古寺庙长期荒废,屋顶长满野草,室内遍地羊粪。无人看守,等于给了违法犯罪分子可乘之机。就在实施方案公布前不久,山西破获一起古庙壁画失窃案,抓获一个长期在山西省内流窜作案的12人文物盗窃团伙,追回数百幅古建壁画。据公安部门统计,2015年全国公安机关接到各类涉文物犯罪案件2400多起,呈上升趋势。

  国内外经验都证明,单靠政府一己之力,是不可能全面保障文物安全的。与其让古建等不可移动文物在风吹日晒中衰败、在文物贩子手中流失,不如想办法把社会力量动员起来,让那些政府难以顾及的文物也能得到妥善保护。事实上,保护文物从来都不只是政府的责任,更是所有公民的责任。包括文物在内的文化遗产,是人民群众集体创造的,每一处文物古迹的损毁、消失,就意味着我们一部分权利的丧失。因此,守护文化遗产,没人可以置身事外。

  当前,全社会文物保护和文化权利意识还不够强,一个重要原因是群众缺少参与机会。只要敞开渠道,让文物更多融入日常生活,群众对文物有感情,就会产生主动保护的意识。2004年,国保单位贵州黎平县地坪乡风雨桥被暴雨山洪冲毁,当地群众冒着生命危险将全部建筑材料捞回来,为复原风雨桥作出重要贡献。为什么地坪乡群众会有这么高的觉悟?因为风雨桥是他们祖祖辈辈朝夕相处的一道风景,失去它会有切肤之痛。从这个意义上讲,只要管理得当,认养不仅能解决文物失管问题,还可以在人心里筑起一道情感保护墙。

  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也是国际上通行的做法。美国就将国家公园的经营权分成旅游、住宿、餐饮、旅游纪念品等特许经营,由国家公园管理局对中标者进行监督。中标者获利了,政府也有钱用于自然文化遗产的研究和保护,最终包括游客在内的所有人都将从中受益。山西的文物认养,是在不改变文物所有权的前提下,放开一定年限的使用权、经营权,相信随着更多社会力量的投入,荒村古庙、断壁残垣、野草萋萋的景象会逐渐消失,代之而起的将是修葺一新的博物馆、纪念馆、旅游景点。

  文物的保护利用情况,体现了一个民族对自身历史文化的守望程度。社会力量动员越充分,文化守望者就越多,也就越能提升文物保护和利用的水位。当广阔大地的文化遗产都活起来、传下去,就能反哺给当下的人们以及后世的子孙前行的文化力量。

  (作者为人民日报政治文化部记者)

(责任编辑:邓浩)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