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供给质量 建设质量强国

2017年02月27日 09:19   来源:行政管理改革   支树平

  支树平

  [摘 要]     政府既要鼓励质量发展,也要加强监管和规范,切实增加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提供。落实好“放管服”改革,在简政放权的同时,对涉及公共安全、经济安全、生态安全、生产安全、意识形态安全的,必须严格准入;高度重视区域性质量问题,越是产业集中的地方,越要防范区域性质量安全风险;加大缺陷召回力度;严把特种设备安全关。

  [关键词]     质量强国;供给质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中图分类号] D63                                      [文献标识码] A

  前不久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质量摆在突出位置,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给质量,全面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是提升供给体系的中心任务,要树立质量第一的强烈意识,下最大气力抓全面提高质量。作为质量工作主管部门,我们确实深受鼓舞、深受触动。

  回顾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明确提出,要“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习近平总书记针对质量问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特别强调推动“三个转变”——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我们搜集整理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质量安全的重要论述,已经有270多条。李克强总理指出,我们所追求的发展必须是提质增效升级的发展,提质就是要全面提高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工程质量和环境质量,从而提高经济发展质量。要实施质量强国战略,以质量提升对冲速度放缓,把经济社会发展推向“质量时代”。这些都为我们提供了思想武器、精神动力和行动指南。

  中央这样强调和部署,释放出一个强烈信号:质量发展极为重要,质量工作大有可为,提高供给质量、建设质量强国是各地各部门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

  一、质量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

  中央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突出地说到了质量。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年初在省部级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讲话时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供给和需求两侧都有,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我国不是需求不足,或没有需求,而是需求变了,供给的产品却没有变,质量、服务跟不上。有效供给能力不足带来大量“需求外溢”,消费能力严重外流。解决这些结构性问题,必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改善产品和服务供给,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总理还对第二届中国质量奖做出重要批示,强调要把提升质量作为推动供给结构、需求结构升级的重要抓手。2016年以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消费品标准和质量提升规划(2016—2020年)》《关于发挥品牌引领作用推动供需结构升级的意见》等一系列重要文件,都是从质量入手,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符合客观实际,也符合经济规律。

  (一)提升质量有助于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

  当前,我国经济运行的一个显著特征是走势分化。一方面产能过剩,主要是低端、落后的产能过剩;一方面供给不足,特别是高端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有的地方产能过剩,产品卖不出去,企业生产经营困难;有的地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供给质量不断提升,市场销售供不应求,出现“冰火两重天”。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首要任务就是要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

  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去产能是重中之重。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运用经济、法律、技术、环保、质量、安全等手段,严格控制新增产能,坚决淘汰落后产能,有序退出过剩产能。当前形势下,从质量的角度切入,运用标准、生产许可、执法检查等手段,有力有度地推动过剩产能退出,正是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有益途径。近年来,质检总局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实施了两期“百项能效标准推进工程”,发布206项节能国家标准,覆盖钢铁、建材、化工、有色、电力、煤炭等高耗能行业,在“去产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提升质量有助于扩大有效供给、满足消费需求

  供给和需求是市场经济内在关系的两个基本方面,是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新的需求可以催生新的供给,新的供给可以创造新的需求。连接供需两端的,就是产品和服务。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对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和消费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我国经过多年发展,人们的收入水平提高了,消费需求也升级了,个性化、多样化、定制化成为新的消费潮流,可以说已经进入品质消费时代。2016年,质检总局以空气净化器、电饭煲、智能马桶盖、智能手机、儿童纸尿裤、儿童玩具、婴幼儿童装、厨具、床上用品、家具等老百姓普遍关心的10种消费品为重点,深入开展消费品质量提升专项行动。其中,智能马桶盖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合格率同比提升22.4个百分点,整个行业产销量增长30%~40%。实践证明,有质量,才有市场;质量好,可以起到润滑剂与增幅器的作用,有助于放大需求、促进增长。

  (三)提升质量有助于提高出口竞争力

  有专家认为,出口是向国外供给产品,也属于供给侧范畴。许多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都遭遇过质量瓶颈,最终通过质量提升塑造了全球竞争力。这些年,我们国家也涌现出一批在世界上响当当、有质量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和骨干企业。李克强总理指出:“近年来,我们向不少国家积极推介中国高铁、中国装备,底气也是来自于中国质量已形成的基础。”

  当前,国际贸易竞争日益激烈,越来越体现为质量的竞争,打的就是质量战。特别是中国制造业面临发达国家高端堵截与发展中国家后发追赶的“前后夹击”,德国、美国等纷纷实施“工业4.0”“再工业化”战略,打造技术和质量的双重优势。我国过去主要靠数量扩张和价格竞争,现在正逐步转向质量型、差异化为主的竞争,必须加快培育形成以技术、标准、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对外经济新优势。近年来,质检总局针对一些地方出口产业集聚等特点,推动地方政府创建出口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不断提升出口竞争新优势。浙江13个示范区出口产品连续8年实现年均增速15%,出口货值突破100亿美元。

  (四)提升质量有助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和经济发展效益

  全要素生产率是指产量与全部要素投入量之比。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就是除去传统的土地、资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通过技术进步等新增加的产出。技术进步必须创新,但创新从何而来?关键要从需求中来。“质量是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盯住质量就是盯住需求,就会推动创新、推动技术进步。质量提升的过程也是标准升级的过程、科技进步的过程,有助于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

  质量对于技术革新、技术革命,最重要的就是国家质量技术基础(NQI),包括计量、标准、合格评定(一般包括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又称为未来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支柱。它们不仅是实施质量管理、提升质量水平的基本手段,更是保障国民经济运行的技术支撑,是促进国际合作和经贸往来的“世界语言”和“技术语言”,还在政治、社会、科技乃至国防等多个领域发挥重要作用。特别是在科技领域,质量技术基础是推动技术创新的关键要素。比如,历史上每次技术革命,都和计量测试技术突破息息相关。标准既是技术积累的平台,也是创新扩散的平台。

  提升质量还能有效提高经济发展效益。一是减少浪费、降低成本。“在一定意义上说,质量好就等于数量多”,提高质量意味着使用寿命的延长,意味着制造和维护成本的下降,意味着废品的减少,也就意味着资源的节约。二是提高附加值、增加利润。质量越高,产品的价值就越高,卖出的价格往往也越高,也就是优质优价。三是促进可持续发展。提高产品质量和耐用性,对于减轻环境和气候的负面影响具有重要作用。

  二、当前我国质量供给存在的主要问题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质量工作,制定实施一系列政策措施,探索形成一批宝贵的质量管理方法。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党和国家持续加大质量工作力度,颁布了《质量振兴纲要(1996年—2010年)》《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开展省级政府质量工作考核,召开面向国际的中国质量(北京)大会,连续评选两届中国质量奖,初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质量发展之路。

  在中央的统一部署下,有关部门通力合作抓质量,18个部门建立了全国质量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2016年有42个部门和行业组织联合开展“质量月”活动,覆盖了党、政、军、企和社会组织等各个领域。全国各个省份都开展了“质量兴(强)省”活动,有90%的市县开展了质量兴市、兴县活动;28个省份设立了政府质量奖,20个省(区、市)将质量工作纳入政府绩效考核。我国质量总体水平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合格率从2001的75.8%上升到2015年的91.1%,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从2001年的76.41提高到目前的83.34。

  但客观地讲,我国仍处于工业化进程中,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从人民群众对质量的需求和评价看,我国质量发展水平还有明显差距,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短板之一。

  (一)质量总体水平还不够高

  一是部分产品档次偏低,标准水平和可靠性不高。关键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高,有相当比重的高档数控机床、集成电路、高端芯片、精密检测仪器等依赖进口。二是出口商品国际竞争力不强,总体处于国际产业链分工的中低端,进口商品质量也不容乐观。三是服务业质量水平提升缓慢。在部分服务领域,普遍存在服务质量不高、结构不合理、缺少知名品牌等问题。四是缺乏世界知名品牌和跨国企业,可以说是“制造大国、品牌弱国”。

  (二)质量技术基础还不够强

  在计量方面,一些领域缺乏计量基准、标准,我国被承认的校准测量能力与美国、德国等有相当差距。世界计量技术正在发生革命性改变,以量子物理为基础的自然基准取代实物基准,我国量子计量基准尚未全面研制,现有成果与国际先进水平有较大差距。在标准方面,标准缺失、滞后、老化的问题比较突出,标准交叉、重复、矛盾的现象仍然存在,标准化协调推进机制不完善,标准国际化的水平也有待提升。在认证认可方面,我国颁发的认证认可证书世界第一,但还不是认证认可强国。目前,国际上广泛运用的认证制度和认证规则主要是由发达国家主导产生,我国认证制度在国际影响力、对国际贸易规则的主导能力上还存在较大差距。在检验检测方面,我国三万余家检验检测机构中,绝大多数小、散、弱,检不了、检不准的问题仍然存在。

  技术性贸易措施在某种意义上就是质量技术基础在国际贸易中的具体应用,一般以质量、安全、卫生、健康、环保和反欺诈为由制定和实施。质检总局开展的“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对我国出口影响调查”显示,自2008年以来,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成为我国企业出口遇到的第二大障碍(仅次于汇率),仅2008—2014年对我国出口造成的直接损失就超过4387亿美元,新增企业成本约1800亿美元,每年有超过1/3的出口企业受到影响。2015年直接损失额更是达到933.8亿美元,新增成本247.5亿美元,受损企业比例达到40%。

  (三)质量发展的局部环境还不够好

  我国质量发展的整体环境正处于历史最好时期,但作为发展中国家,生产力总体水平不高,一些局部环境并不理想。一方面,全社会对质量的认识水平和重视程度不均衡。有的地方思想上重视、政策上支持,有的仍是重速度、轻质量,每年都有不少地方因区域性质量问题被挂牌整治。有的把质量简单地看作市场监管的一部分,甚至有的认为质量是市场行为,政府不用多管,实际上许多国家都把质量作为国家战略来抓,政府带头抓质量。另一方面,推动质量发展的政策体系还不健全,基础保障能力明显不足,特别是法律法规建设相对落后,质量教育和技能培训差距明显,基层基础建设有弱化倾向,推动质量发展的合力不够。

  这些问题,集中反映了当前我国质量工作面临的突出矛盾——相对落后的质量安全保障能力、供给水平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不断升级的质量安全需求之间的矛盾,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切实加以解决。

  三、全力抓好供给质量提升

  当前,确有必要运用丰富的质量手段,创造多元的质量供给,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一个有效的质量解决方案。

  (一)抓战略,就是要把质量真正放到战略位置,放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点上

  许多国家在经济发展的关键阶段,都把质量上升为国家战略。现在,美国、德国开始新一轮的质量振兴,韩国、印度也制定了质量方面的发展规划。我们国家已经提出实施质量强国战略。国家发展改革委在组织起草“十三五”规划纲要时把“实施质量强国战略”写入其中;工业和信息化部与质检总局共同编制了《中国制造2025》,把“质量为先”写进基本方针;科技部把国家质量技术基础写入《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国家科技创新“十三五”规划》,列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财政部与国家标准委联合开展国家美丽乡村建设标准化试点。许多地方不仅政府在抓,党委也在抓,甚至书记、省长亲自抓、一起抓。

  各地区各部门要深刻领会中央决策部署,切实把质量强国战略在全国叫响、落实。要看本地区本部门有没有旗帜鲜明地把质量放到战略位置,切实把质量强国包括质量强省、强市、强县工作喊响抓好。尤其要抓规划,将质量工作纳入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提上党委政府议事日程,拿出具体政策措施;抓保障,建立质量工作协调机制,在机构、编制、经费上予以保障;抓考核,把政府质量工作考核从省级延伸到市县,用考核的手段督促各地区各部门推进质量强国战略。

  (二)抓升级,就是要促进质量提档升级,大力提高质量供给水平

  要着力提升装备制造业质量水平,认真落实《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重点实施工业基础标准化提升工程、智能制造标准化提升工程和绿色制造标准化提升工程,切实提升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业装备、新材料、高性能医疗器械等10个重点领域质量水平。要着力提升消费品质量水平,认真落实《消费品标准和质量提升规划(2016—2020年)》,以先进标准倒逼消费品工业提质增效升级为主线,切实提升家用电器、消费类电子产品、家居装饰装修产品、服装服饰产品、妇幼老年及残疾人用品、化妆品和日用化学品、文教体育休闲用品、传统文化产品、食品等9个重点领域质量水平。要着力提升出口商品质量水平,推动出口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和示范企业建设,促进我国优质产品和高铁、核电等重大装备出口,加快培育对外经济新优势。要着力提升服务业质量水平,建立健全服务标准体系,建立优质服务承诺标识与管理制度,实施服务标杆引领计划,培育一批能够代表“中国服务”优质形象的企业。

  各地区要抓住主打产业、主打产品,深入开展质量品牌提升行动。认真研究本地区质量状况分析报告,找准制约产业发展的质量问题,有的要组织区域整治,有的要组织技术攻关,有的要搞出口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逐一提出技术解决方案,形成拳头产品,打造知名品牌。

  (三)抓基础,就是要全面加强质量技术基础建设,提供强有力的质量服务保障

  质量技术基础也是一种质量供给、制度供给。要像抓基础设施建设那样,狠抓质量技术基础建设。在计量方面,要围绕产业转型升级和社会发展的急需,建立高水平的计量基(标)准体系,完善提升量传溯源体系;抓好本地的计量检测机构、计量中心建设,督促企业完善计量保证体系;积极应对“计量单位量子化”和“量值传递扁平化”国际计量重大变革,加快建立国际一流的量子基准和新一代计量技术体系。在标准方面,要积极实施标准化战略,广泛开展“标准化+”行动;全面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着力放开搞活企业标准,培育发展团体标准,优化完善推荐性标准,统一管理强制性标准,建立政府和市场共同发挥作用的新型标准体系;建立消费品国际标准比对和报告制度,推动内外销产品“同线同标同质”。在抓认证认可和检验检测方面,要做大做强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推动政府购买第三方检验检测认证服务,推进检验检测联盟和国家检验检测集聚区建设,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国家检验检测公共服务平台,同时推进检验检测装备研发和制造国产化。计量、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是一个有机整体,要落实好质量技术基础国家重点专项,抓好整体规划建设,同时面向社会提供质量技术基础公共服务。

  抓质量技术基础,要突出抓好技术性贸易措施工作。一要发挥好全国技术性贸易措施部际联席会议作用,建立多层次、多维度、多元化的信息沟通和共享机制。外向型经济发达省份尤其要建立技术性贸易措施工作机制,设立地方技术性贸易措施研究机构和评议基地。二要做好通报咨询评议,密切跟踪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变化新动向,加强对重大技术性贸易措施的跟踪、研判、预警、评议和应对。三要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建立多双边合作磋商机制,推动技术标准和合格评定的国际互认,消除技术壁垒。四要做好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的信息服务,加强对企业的培训与技术指导,帮助企业快速准确掌握国外最新要求,规避风险,减少损失。技术性贸易措施是一把“双刃剑”,要有合理的规避措施、反制措施,也要积极适应规则,倒逼企业按照更高的技术标准提升产品质量和产业层次,不断提高国际竞争力。

  (四)抓共治,就是要推动质量社会共治,形成供给质量提升的环境和机制

  企业是市场的主体,也是质量发展的主体。改善质量供给,关键在企业,必须高度重视和推动企业发挥质量主体作用。要引导企业广泛开展质量管理活动,推广卓越绩效管理、精益管理、六西格玛等先进质量管理模式。发挥优势企业引领作用,推动中央企业和行业骨干企业成为国际标准的主要参与者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实施主体。推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哪个环节发生质量问题,就由哪个环节生产经营者负第一责任。

  要发动消费者,建立健全质量安全有奖举报、惩罚性赔偿等制度,引导消费者科学理性消费,积极举报质量违法行为。探索提供“比较实验”等质量信用服务,解决质量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引导消费者“用脚投票”,形成对生产者的责任倒逼。发动商会、协会、中介组织,加强监督管理,引导行业诚信自律,面向企业推广质量诊断、质量改进和效益提升方法。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和引导作用,既要坚决曝光企业重大质量违法行为,也要宣传优质产品、优秀企业。加强质量教育和技能培训,面向企业培育一批高素质质量管理专门人才和质量科技领军人才;建立学校和企业“双元”技术人才培养机制,提高劳动者质量技能素质,提高一线工人技能水平。加强质量文化建设,以中国传统质量文化为根基,吸纳国外质量文化优秀因素,大力弘扬工匠精神,为质量创新提供持续性的文化动力。 

  政府既要鼓励质量发展,也要加强监管和规范,切实增加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提供。尤其要抓住5个关键。一是法律保障。按照中央要求,加强发展战略、规划、政策、标准等制定和实施。二是职能转变。落实好“放管服”改革,在简政放权的同时,对涉及公共安全、经济安全、生态安全、生产安全、意识形态安全的,必须严格准入;高度重视区域性质量问题,越是产业集中的地方,越要防范区域性质量安全风险;加大缺陷召回力度;严把特种设备安全关。三是质量激励。建立激励相容的制度措施,把市场、社会所管不了的事情管起来,切实为质量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四是国际合作。加强与有关国际组织、国家和地区的合作,尤其要深度参与国际标准、规则的制定,积极扩大计量、标准化、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等领域的国际互认。五是品牌建设。品牌的背后是质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品牌是质量的象征、信誉的凝结。要完善品牌培育机制,推行企业标准自我声明公开等制度,深化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建设,以质量推动品牌建设,以品牌助推质量供给。

  建立质量奖励制度是世界通行做法。中国质量奖是中国质量领域的最高荣誉,旨在表彰在质量管理模式、管理方法和管理制度领域取得重大创新成就的组织和为推进质量管理理论、方法和措施创新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要借助这个抓手,把重视质量管理、不断追求卓越的理念,渗透到一二三产的各个领域,延伸到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就像李克强总理在对第二届中国质量奖批示中强调的那样,让追求卓越、崇尚质量成为全社会、全民族的价值导向和时代精神。

  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质量是一个重要抓手,质检是一支特殊的力量。我们将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质量工作的大政方针,发挥好质检作用,运用好质量手段,全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为建设质量强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简介] 支树平,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党组书记、局长。 

(责任编辑:邓浩)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