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1月,刚40出头的赵士禄被提拔为天长市人民医院内一科“一把手”。2008年硕士毕业于南京医科大学的他,在天长市人民医院工作两年后,因待遇问题选择辞职,重返母校读博。“说实话,当时就是想读完博士后另谋高就。”赵士禄说,“老东家”加入“医共体”后的喜人变化,让他毕业后毫不犹豫再回到家乡,“科学的运行机制下,医护人员收入翻倍,医院更为个人充分提供发展平台,我们干劲足。”(2月15日《安徽日报》)
名校毕业的博士甘愿回到县医院工作,是因为有了一套医务人员在为病人服务过程中实现人生价值的机制。同时天长市的民众健康也有了可靠的保障,道理很简单,有了像赵士禄这样的好大夫,病人看好病才有可能。从这个角度讲,天长的医生和病人结合成了“命运共同体”。
曾经的天长医疗机构,也像现在全国许多地方一样,各家单位之间,互相抢病人,挖病人,竞争激烈,乡镇卫生院抢不过县医院,虽然是家门口的医院,却门庭冷落,村医更是“食不果腹”。何况,天长三面被江苏包围,就在南京和扬州的眼皮底下,天长病人跨省求医既无奈又平常。
2016年,天长被纳入全国4个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示范县之一,由3家县级医院牵头,串联起14个乡镇卫生院、163个卫生室及2个社区服务中心,形成县乡村三级联动、分工明晰、利益共享、责任共担的新型“医疗服务共同体”。
有了“医共体”,过去的竞争对手,现在成了“一家人”,形成了“小病首诊在基层、大病在县内、康复治疗回基层”的良性就医格局。同时,“医共体”上联三甲,下联乡村,民众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到优质的医疗资源,在家门口看好病,也就“梦想成真”。
在新的医保支付制度下,居民少生病或不生病,医共体成员单位就能有更多收益,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都加大了居民健康管理力度,大医院为此也主动辅导基层医务人员。开大处方,乱检查,乱转诊的现象也杜绝了。目前,天长的县域内就医率已经超过92%,两家公立医院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达97.8%,县级医院可治疗病种达2254种,比2012年增加357种,乡镇卫生院接诊病人大幅增加。而村医在加强居民健康管理上下功夫,也能从医保结余中每年分得6000元的收入。由于外地外省转诊率大幅下降,医保结余加上政府的加大投入,县乡村各级医务人员的收入都有大幅度提高,对留住人才,吸引人才,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都发挥了积极作用。
天长的医改经验再次证明,要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难题,要缓解医患矛盾,根本的出路还在于改革,只有改革建立起的完善机制,才能调动起医务人员的积极性,民众才能享受到更好的健康服务。
(责任编辑:范戴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