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管”不妨换一种方式执法

2017年01月04日 07:42   来源:红网   刘凤敏

  新年前夕,泸州古蔺天气寒冷,在城区下桥桥头处,有一位头缠白布身着花棉衣的九旬老人,佝偻着身躯坐在地上,小筐里摆了一些折耳根、野葱等野菜在售卖,但没能引起行人注意,老人一分钱都没卖出。城管来了,大家顿时为老人捏一把汗,心想老人肯定会被撵开。可这名城管并没驱赶老人,而是现场帮老人叫卖起来,并陪老人半小时,帮老人把菜卖完后,叮嘱老人安全回家。(1月2日 四川新闻网)

  “大家帮帮忙,买些小菜吧,早些卖完了老人好回家。”这位城管本来是想劝老人到附近菜市场卖,但看到筐里的野菜并不新鲜,也不值几个钱,老人年岁又这么大,这样卖下去,肯定困难,于是,就帮变身“菜贩”一边吆喝,一边帮老人卖菜,大家纷纷围拢过来各买一点,不到半个小时就将菜卖完了,周围群众纷纷称道这位城管,称让人感到很温馨。看来,有时城管执法也不妨因时制宜,换一种方式执法,效果会更好,也会让群众更满意。

  实际上,一提“城管”,人们往往想到的是“城管打人”、暴力执法、城管与摊贩冲突,似乎城管已经成为暴力、凶悍的代言人了,毕竟以往这类事件被媒体曝光得太多了,而且也总是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和热议。每次发生城管打人事件,都会产生极为恶劣的社会影响,甚至会严重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深为广大人民群众诟病。不管怎么说,城管打人、暴力冲突,于情于理于法都是不对的,即便商贩有违法行为在先,也必须进行教育劝导,而不能习惯性地暴力执法,否则就会事与愿违,这是值得我们警醒和深思的。

  也许,正是在这种惯性思维下,一些群众见城管过来,都以为这位城管一定会将占道卖菜的老人强行撵走,但没想到的是,这位城管没按套路出牌,而是灵活变换了一种执法方式,帮着老人吆喝卖菜的过程中,不仅让老人知道不能占道经营的道理,也让老人感受到了社会对老人这一群体的关爱,无不散发出一种浓浓的社会温情,值得称道和点赞。

  有人说,城管工作确实不好做,他们处在整个行政体系的末梢,干的是最琐碎的脏活累活,接触的对象都是底层民众,有时要端掉摊贩的饭碗就必然埋下了冲突隐患,当查扣和反抗短兵相接时,一些粗言雷语乃至暴力冲突几乎不可避免。这是事实,事关城管的新闻几乎天天有,不是今天把人打得头破血流,就是明天引起民愤,今天可能在江苏,明天可能就在湖北,后天可能就在陕西,在老百姓眼里,哪里的天空不下雨呢?

  实际上,我们看到城管治理之艰巨,看到城管与摊贩冲突两难之纠结,在“制服反感”与“弱势认同”中,应该进行一下公正客观的审视,不妨在感同身受中变换一种执法方式,以寻求突破城管执法的困局,更好地保护合法经营摊贩的正当权益,更好地为“城管”正名,更好地促进整个法治社会的公平公正。

 

(责任编辑:范戴芫)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