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服务“广州模式”提升市民幸福感

2016年11月08日 08:22   来源:广州日报   谭 敏

  广州的社会工作已经形成了具有本土化特点的“广州模式”,摸索出了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

  十年之间出台了23项与社会工作相关的政策;八年来广州投入逾17亿元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目前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417家,居全国第一;持证社会工作者人数已达13577人,是八年前的12倍,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参与社会治理创新项目203个……这是广州近十年来为探索社会工作“广州模式”,交出的一张靓丽的成绩单。

  “政府主导、社会协同、项目运作、专业服务”是社会工作“广州模式”的基本特点。通过政府购买社工服务,推广家庭综合服务中心,不仅让各种服务惠及到各类人群,也促使广州社工队伍和社工服务机构快速发展。如今,“广州模式”正被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多个城市争相学习。

  “广州模式”的形成是政府探索自身转型的需要。近几年,全国各地都在探索“小政府、大社会”的社会治理转型。政府要从管得“宽”向管得“窄”转型,就必须要充分发挥出市场和社会组织的能力。广州从2008年开始试行通过政府购买社工服务,实现从“大政府”向“大社会”的转变,正是顺应这一公共管理的大趋势,主动进行转型。

  “广州模式”也是解决各种社会矛盾,提升市民幸福感的要求。广州经济发展走在全国前列,也较其他地方更早出现各种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比如外来人口多带来的儿童教育、社区管理等问题,这些都对公共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全面推进街道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建设,让专业社工深入到广州市各街道、社区,用专业的服务来提升市民的幸福感。

  “广州模式”促进了社会组织和社工队伍的快速成长,形成了社会服务的健康生态。与其他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中国的社会组织起步较晚,发展较慢,社工数量与社会服务机构的数量远远无法满足巨大的社会服务需求。通过政府主导的方式,广州八年投入17亿元来“大手笔”购买社会服务,让各类社会组织加速成长,专业社工与志愿者的数量也很快增加。在这样的良性生态环境下,也有利于更多新机构的成长与壮大,这也是为什么广州社工与社会组织数量都在全国领先的原因。

  如果说,过去十年的发展是广州社会工作的1.0阶段,我们已经形成了具有本土化特点的“广州模式”,摸索出了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完成了政府、社会组织、服务对象与运行平台之间的磨合过程,接下来,升级到2.0阶段的广州社会工作,需要进入提质增效阶段。通过出台“游戏规则”,加强项目监管和筛选,以提升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整体质量,给老百姓更大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责任编辑:范戴芫)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