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任“江湖称呼”扭曲“校园风气”

2016年10月26日 07:51   来源:红网   张璐

  在当下的高校里,研究生称呼导师为“老板”,并直言自己是“研究生农民工”的现象屡见不鲜,从起初的戏谑和玩笑之语渐渐演变为一场师生称呼间的“约定俗成”。有媒体称,“江湖称呼”入侵大学校园已经是影响校园风气的重要因素,这种越来越普遍的心态让人焦虑。

  应该说,这种“江湖称呼”蔓延到高校,是有很深刻社会背景的。一方面,当下很多研究生导师除了教授课程本职之外,还承担着大量的科学研究任务,甚至还有部分高校教师通过开公司、实验基地等方式实施成果转化,客观上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参与其中。另一方面,由于研究生大多都是非在职学生,生活成本和学费需要自筹,各个高校也相应出台了助研津贴补助制度,即研究生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导师出一定资金,学校予以一定配套,以缓解研究生的费用问题。如此“一拍即合”,各取所需,看起来似乎顺理成章、并无不妥。

  但称呼导师“老板”,自称“打工”,如此肤浅江湖称呼的浸入,只会令师生关系过度沾染功利化色彩,只会淡化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传道授业的感情意义。

  研究生阶段是一个人成长成才的重要时期,在此期间形成的思维方式和判断能力,养成的认知方式和生活态度会对人产生深远的影响。在当下的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本科生相对接触导师不多,但是研究生实行的是导师负责制,导师先是“人师”,后是“经师”,对研究生的影响是终身的,因而经常出现很多人争相投奔名师门下的现象。学生从导师身上学到的不仅仅是学科知识,更是为人处世治学求学的世事洞明。大学的学习,比知识更重要的,是对世界的认知定位,是独立思考的品格,是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就过程而言这固然需要和导师合作或者分担导师手中的部分任务,但换得的金钱报酬仅仅是为了解决求学期间的生活费用问题,若因此就打上“老板”“打工者”的身份标识,未免太过小题大做,背离了求学求知的初衷,无异于丢西瓜而捡芝麻之举。

  此外,任由“老板”之类的江湖称呼在校园内大行其道,更是会严重影响校园风气。爱因斯坦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教育就是当一个人把在学校所学全部忘光之后剩下的东西”,从这个意义上,研究生的成长绝不是作为“打工者”给自己的“老板”创造了多大的财富,而是在自身成长上实现了多远的生命拓荒。我们畅想,在大学校园内,最好的状态就是“转身遇见大师,随处可见讨论”,最好的称呼就是一声饱含真诚的“老师”,如果裹挟着过度功利气息和金钱交易的称呼弥漫在大学校园,那就如同拔掉了我们大学文化的精神之根。

  因此说,研究生对导师“老板式”的称呼远远不是一个称呼问题那么简单,它折射出的急功近利和浮躁心态更是需要我们警醒反思。还淳朴师生关系一个本来的面目,这一点当是全社会的共识。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