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国宝 中国社会科学院贫困问题研究中心
贫困与生态环境恶化之间恶性循环,曾经是中国一些贫困地区的真实写照,至今仍是世界上不少发展中国较普遍存在的一个残酷事实。近10多年来,中国将生态环境整治和改善与减缓贫困有机结合起来,正在探索出寓减贫于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绿色减贫方案。
中国的贫困地区中不少是生态脆弱地区,部分地区的贫困甚至是由于对生态环境破坏造成的。中国在生态环境修复、改善过程中,探索生态环境修复和改善与扶贫开发相结合的有效方式。近10多年来,我国主要探索了生态工程与减贫结合、发展绿色产业和生态移民三种绿色减贫的方式。
生态环境工程与减贫结合,实现环境改善与扶贫双赢
通过生态环境改善促进和支持扶贫开发,是中国近10多年绿色减贫的重要探索。如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三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等重点防护林建设工程等改善生态环境的工程和项目,既改善了国家的生态环境,也为工程和项目区内的贫困人口脱贫创造了新的环境和条件。这些生态工程的实施,一方面改善了贫困地区和相关贫困人口的生存和发展条件,另一方面为贫困人口提供了一些就业岗位、补贴以及新的创收机会。退耕还林工程,就是其中一个范例。始于1999年的退耕还林工程,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生态建设工程,工程范围涉及25个省近1900个县,仅中央投入的工程资金就超过4000亿元,项目在等生态环境改善方面取得公认的良好效果。与此同时,退耕还林工程通过相应的技术、产业和经济政策,产生了明显的扶贫效果。其一,通过补助直接增加农民的收入。据国家统计局对贫困县扶贫资金来源监测数据,2002-2014年贫困县农民得到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补助约700亿元,相当于同期中央财政全部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的1/4,可能比中央财政同期财政扶贫资金中到户资金的总量还要大。其二,促进粮食单产提高、增加新的创收活动。在工程受益地区,由于生态环境改善,农田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粮食单产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同时,结合工程建设,工程受益地区因地制宜发展了林果、畜牧等新的创收活动,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利用生态环境资源,发展绿色产品和低碳服务
利用贫困地区的生态环境资源,发展绿色产品和低碳服务,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是近年来我国新成长起来的最有前途的绿色减贫形式。中国贫困地区相对来说受到的环境污染较少,绿色和有机农产品发展的环境比较好;同时中国的贫困地区大多处于老、少、边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具有明显的资源优势。近年来,中国不少贫困地区利用其生态环境资源,发展有机、绿色农产品,开展生态旅游、乡村旅游,增加了农民收入,也使部分农民实现了脱贫致富方面。
通过生态移民,减轻环境压力,增加脱贫渠道
易地搬迁扶贫,是通过政府和外部其它力量多方面的帮助、解决生态脆弱和自然资源匮乏、基础设施建设极不经济地区贫困人口脱贫的一种综合性解决方案。将生态脆弱地区的贫困人口搬迁移民到其他地方实行易地扶贫,一方面减轻了所在地区的生态环境压力,为改善生态环境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另一方面也使受困于不利环境条件的搬迁贫困人口可以获得新的发展空间和条件,更容易脱贫致富。迄今我国已有数百万人口通过移民搬迁实现了脱贫。到2020年全国还将有近一千万贫困人口通过易地搬迁寻求脱贫致富的新出路。
实践表明,将生态环境改善与扶贫结合起来,实现绿色减贫,是一个具有前途的减贫方案。
(责任编辑:范戴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