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谈】精准扶贫难在哪里?

2016年10月13日 16:26   来源:人民网   李小云

  扶贫开发到了攻克左后堡垒的阶段,所面对的多数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需要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确的举措抓工作。应该说,自从实施精准扶贫攻坚以来,长期困扰扶贫工作的扶贫对象不精准,扶贫资源短缺,各种扶贫资源配置碎片化的局面,在中央强有力的组织和协调下有所改善。那么,精准扶贫究竟还难在哪里?

  首先,可持续脱贫依然是难点。经过扶贫部门的巨大努力,建档立卡措施有效地瞄准了贫困群体,但是如何能支持贫困群体可持续脱贫依然十分困难。贫困群体能否可持续脱贫取决于其收入是否能增加到越过贫困陷阱的门槛和是否能够使得整个收入可持续下去两个方面。按照现在多数地方的产业扶贫的做法,一是很难使得贫困人口的收入提高到一个高的水平,二是即使有的地方贫困人口的收入有了很大提高,但是可持续性低,收入波动大。主要问题是提高收入创新路径不足,政府主观意志主导,产业扶贫求大求快。除非有大规模市场需求的产业,否则大规模产业开发使贫困群体受损,需要创新一村一组或一户一品的特色产品,而不是产业,因为今天已经不是过去的农业产业短缺时代,而是结构性的产品短缺时代,市场需求也是个体化和特色化。市场里和电商里堆积如山的低价产品就是很好的说明。

  第二,扶贫兜底依然困难。近年来政府针对贫困群体、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等不同弱势群体的支持逐年提高。但是,在财政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扶持的数量的增加速度远远高于单位个人强度增加的速度,虽然得到扶持的人数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个人支持的强度往往不足以抵御来自教育、健康等风险,而且在持续物价涨幅下,有效兜底效益不高。由于低保是政府的无偿资源转移,这往往会造成权力性的挤入,如很多地方存在村干部和相对富裕群体挤入低保户和贫困户的现象。即使在那些不存在挤入现象的村庄,由于实际生活状况相差并不大的现实困惑,迫使很多地方将低保转变成了按年农户轮流受益的平均分配格局,这一现象在贫困村庄非常普遍。低保资源在乡村复杂的社会政治条件下出现了异化,使低保失去了兜底扶贫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以扩大农村低保覆盖率为指标的农村低保政策需要向兜底质量转变,农村低保覆盖率不宜继续增加,而应该注重发育合理的识别和退出机制,缩小兜底面,提高兜底强度和效果。

  第三,科学扶贫依然困难。贫困的发生有其自身的规律,扶贫需要按照贫困发生的规律展开。尽管明确指出:扶贫不搞层层加码,不能搞超前完成。这为精准扶贫提出了科学的扶贫原则,但在2020年脱贫目标约束下,很多地方还是做出提前脱贫的要求,很多扶贫项目设计要求年内完成。这些行政性指令严重扭曲扶贫工作的科学性和规律性。急功近利和简单的技术管理规则忽视了扶贫工作复杂性和艰巨性,影响精准扶贫的效果。应该认识到,即使要求在2020年脱贫,对于大多数地方而言难度依然很大,因此精准扶贫的工作安排要杜绝任何不切实际的提前完成,加大工作力度,确保2020年实现扶贫目标。

  第四,到达最后一公里仍然困难。中央决定实施精准扶贫以来,通过定点帮扶和派驻第一书记等措施,为解决贫困乡村组织和人力资源不足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但是,农村的各项扶贫政策都最终落到乡镇一级。一方面乡镇对接中央政策,对接不同的部门,人力资源极度缺乏。在很多地方,沉重的扶贫计划,编制预算等工作实际上落在1-2个人身上。人力资源配置不当容易造成落实不到位和落实偏差。全国目前有几十万民间组织,将扶贫作为购买政府公共服务,由社会组织实施,可以迅速弥补组织资源的不足,也可以减轻政府负担,但是案例还是很少。

  第五,动员贫困群体的主体作用仍然艰难。针对精准扶贫工作一再重申贫困群体是精准扶贫的主体,但是我们工作中往往把贫困群体作为教育的对象。一方面教育他们不能等靠要,另一方面则长官意志为贫困群体做决策。很多地方搞产业开发都是上面决策好了产业,到村里让农民填表。贫困群体的主体性在精准扶贫中有很大的缺失。如何能把扶贫的决策权交给贫困群体是精准扶贫能否成功的关键。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发展学院教授 李小云)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