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务攀升是中国金融风险的征兆吗

2016年09月21日 08:29   来源:环球时报   

  总部位于瑞士的国际清算银行(BIS)近日宣称,中国金融业可能面临一场严峻的债务危机。该行说,今年第一季度一项反应中国当前债务占GDP比重以及长期趋势的指数创下新高,并认为这预示未来三年内,中国的金融体系可能面临巨大挑战。

  这家银行18日晚间发布了2016年第一季度信贷扩张差额数据,中国的该项指数达到30.1%,位列43个国家之首。该行的报告说,该指数如果突破10%,即说明银行业面临高风险。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估测,中国的债务总额到去年底为168.48万亿元人民币,相当于GDP的249%,2008年这一数据为147%。目前欧元区的同一比率为271%,英国266%,日本是394%,所有发达经济体的总比率为279%。

  中国的债务上升很快,这已经引起中国经济界和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视,学界的各种分析和讨论相当活跃。需要适度控制债务规模是官民的共同认识。不过认为目前的债务规模仍处在可控状态也是主流意见。

  支持这种乐观的主要是以下分析:第一,中国最大的借贷方是企业,而且主要是国企,它们大多有资产抵押,具备偿还能力。第二,中国有巨额外汇储备,而且政府调集资源以及处理紧急金融事态的能力比较强,更有利于掌控局面。第三,中国的信贷有相当一部分流向了生产领域,与西方由政府大量举债支持社会福利的情况不同,中国的债务使用一般都形成了新的资产。

  中国的社会结构与西方有很大差异,危机产生和传导的路径也不一样。中国社会至今较多受到调控的约束,市场因素仍潜移默化地与大局互动。中国首先要保持政治稳定,维护政府的权威,这样的话,重大经济问题的积累过程就有可能受到监控,中央政府往往有能力在警报拉响前予以坚决处置,而相关市场元素也会在政策杠杆的引导下予以配合。

  西方机构和媒体不断预测中国经济可能“硬着陆”,甚至爆发断裂式危机。但它们迄今的预测绝大部分都错了,主要原因大概就是外界不了解中国这个经济体一些内在的关键特征,它们有时并没有看懂中国的数据,把那些数据对照了西方的结构和经验。

  一开始西方机构的警告还是很让不少中国人紧张的,但渐渐地,中国人悟出了中西社会结构上的差异,知道了同样一个经济现象有时会因为大环境的不同而出现内涵上的嬗变。现在中国人对外界一些“危言耸听”的东西越来越看淡了。

  我们倒是认为,这样的看淡有一定好处,就是我们不会再高度警惕地对待外界的所有悲观分析,一股脑将他们都归入“中国崩溃论”。西方毕竟有它们的视角,很多时候我们可以冷静地探讨和对话,从中发现对中国有用的启示。

  信贷扩张差额指的是实际的信贷与GDP比率相较于长期趋势值的偏离幅度。今年第一季度这个幅度高达30.1%,表明中国的信贷在急剧扩大。这个信息是有价值的,尽管国际清算银行的结论很可能扭曲、夸张了。我们想问的是,信贷急剧扩大是中国政府的既定宏观调控措施吗?这些信贷都流向了哪些领域,与国家今年的经济目标是合拍的吗?房地产价格飞涨与此又有多大关系呢?这些问题值得验证和回答。

  经济繁荣是中国崛起的最大动力和依托,经济安全则是中国国家及社会安全的支柱和根基。对经济的各种异动保持敏感、警惕十分必要,从长期看,这与维护中国社会的信心毫不冲突。

(责任编辑:范戴芫)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