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时报》和路透社日前披露的一份欧盟内部文件显示,在9月份即将发表的政策文件中,欧盟将进一步强化个人隐私保护,准备将WhatsApp、脸书和skype等互联网通信服务商也纳入电子隐私指令的监管之下。此举引起了业界的激烈反弹,有可能对欧盟网络通信数据监管的走向产生重要影响。在今年4—7月的意见公开征询期间,不同利益团体纷纷致信欧盟委员会或发表公开信,表达不同立场。
总体来看,互联网企业和电信服务商强烈反对,个人隐私保护团体则表示力挺,分歧十分明显。欧盟此举的初衷让人匪夷所思:为什么此时要把强化网络监管提上日程?就目前来看此举激起业界强烈反弹,这背后有怎样的利益博弈,会对欧盟国家产生怎样的影响?
其实,欧盟的政策一直在专业性与政治性两者之间摇摆。从网信行业的专业性要求看,欧盟必须执行网络开放、自由之原则,但苦于网络技术受制于美国——欧盟没有自己的搜索引擎,世界十大互联网企业全在美中两国,尤其是斯诺登事件余悸仍在,与美国谈判TTIP时对数据安全保护、个人隐私及网络安全特别在意,因此出台的网信政策往往政治挂帅,而有悖行业的专业性要求。当然,抱怨的网络企业大多是美国在欧投资的公司或美国持股的公司,因此其抱怨也反映了美国对欧盟的技术优势、市场占有率及战略控制力。
欧盟国家内部发展不平衡也是其政策摇摆的重要原因。德国及北欧国家创新水平高、网信技术强,而南欧、中东欧国家等相对弱,欧盟政策无法烫平其竞争力鸿沟,只能执行保守的妥协政策,甚至违背行业竞争原则。这就是欧洲一体化的宿命。
欧盟加强网络监管也是应对网络反恐形势的需要,因为多起恐袭事件都暴露出网络媒体助纣为虐的一面。在网络自由与安全之间寻求秩序,是对欧盟网信政策的考验。这也为欧盟寻求网络领域的国际合作指明了方向。
反观中欧关系,常常成也美国,败也美国,美国因素无处不在。就拿网络合作为例,欧盟为摆脱对美依赖、汲取搭美国便车教训,十分热衷于在5G通信技术上与中国合作;与此同时,又难以摆脱对美依赖,在网络安全法问题上与美抱团对中国施压,希望放宽对美欧企业和NGO在华经营的源代码限制,减少对其管制。这是欧盟政治上需要中国而行业上设绊中国在网信领域的具体体现,损害了中欧战略互信及合作水平。
推而广之,欧盟今天在世界上的处境,尤其是一体化危机与国际竞争力不断下滑,表面上是欧盟国家企业创新能力不足——前有狼(美国)、后有虎(中国),本质原因是欧盟的体制障碍,无法做到政治性与专业性合一,以及战略上受制于美国。这对中国无疑是极大的警醒,既不能落入欧盟式陷阱,也不能对中欧合作抱有不切实际的期望。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欧盟研究中心主任、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范戴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