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求真”更该“公信保真”

2016年08月24日 15:08   来源:光明网   刘建国

  16日下午,莆田市首个“网络求真”志愿服务点授牌仪式在莆田市公安局指挥情报中心举行。“网络求真”志愿服务由莆田市委文明办、市志愿者协会和东南网莆田站等共同发起。今年4月,该活动启动后,莆田市公安局指挥情报中心组织了100多名志愿者,先后求证了近30起网传信息。(8月23日 《福建日报》)

  莆田市所开设的“网络求真”志愿服务,能够让真相“跑”的更快,从而减少和阻断谣言的滋生和传播途径。尤其是,通过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强化部门之间的协作和沟通,让一些信息及时、快捷得到甄别和判断,确保了信息的真实有效性。不过,在开展“网络求真”志愿服务的同时,更应该强化信息源头把控,避免权威信息的滞后性隐忧。

  众所周知,在传统传播语境中,政府部门一直都掌握着信息传播的“话语权”。如今,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和完善,完全打破了政府部门主导的模式,微信、微博等平台的发展和兴盛,导致了官方“话语权”受到冲击。从这个方面来说,与自媒体相比较,政府的“话语权”通常具有滞后性,无法与坊间的信息实现同步化传播。那么,当政府对于信息的发布、披露等,完全落后于坊间传言,则必然会让非权威信息第一时间进入公众的视野。

  实际上,在媒介传播形势面前,政府“话语权”的落后,不但无法满足民众对于信息的知情权,反而会放大民众的群体性焦虑、尤其是,对于某些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事件,一旦政府“话语权”失位,则意味着流言蜚语可能会“占得先机”。即便,政府部门出面澄清事实与真相,也可会被谣言的“先入为主”影响,导致公众的判断出现误差。所以说,政府掌握信息的“话语权”,已经不单单来源于技术的本身,而是来自于专业与公信。在重大、敏感事件中,信息是否真实,已经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问题,而是检测政府公信与权威的试金石。

  面对泛滥的虚假信息,“网络求真”的效果值得期待,但同时有必要强化政府公信与权威,让政府发布的每则信息“取信于民”。一方面,构建和完善良性的信息发布机制,实现与媒体之间及时、有效互动,建立与巩固权威媒体的话语权,从而挤压谣言的滋生空间。另一方面,对于政府信息的发布,则有必要强化问责体系构建,让政府部门及工作人员知道该说啥、怎么说。

  毋庸置疑,“网络求真”志愿服务值得提倡和推广,在此基础上不妨探索和完善政府信息发布机制,以公信权威为信息真实性背书。如此之下,一旦谣言缺乏公信权威的渠道发布,就无法赢得公众的认同,而谣言注定没有生存空间。(刘建国)

 

 

(责任编辑:范戴芫)

精彩图片